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術動態 / 非戰之戰──張乾琦個展
收藏本頁
分享 | 瀏覽數: 3255

非戰之戰──張乾琦個展

活動類別: 展覽

首次展演日期: 2018-03-10    結束展演日期: 2018-04-29
詳細時間說明:
展期|2018.03.10-2018.04.29
開放時間|週三~週日,下午2至8點

活動地點: 立方計劃空間
活動地址:

關於展演:

立方計劃空間榮幸邀請藝術家張乾琦舉辦「非戰之戰──張乾琦個展」,這個展覽亦是《現實秘境》策展專案第三階段的展開,展期自2018年3月10日至4月29日。張乾琦於本展中將展出2017年新作「非戰之戰」的錄像及攝影,以及一組關於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1945年所寫《你與原子彈》文本的聲音裝置。

除立方計劃空間展出外,張乾琦亦將於台北其玟畫廊展出另一組新作「AZMA and Burma: The Promise Betrayed 」(同日開幕)。


 

關於〈非戰之戰〉

因為受邀製作展出一部關於台灣和冷戰的影片,某天,張乾琦出於好奇向母親詢問她是否知道「冷戰」,母親回答他:「那是誰?」
張乾琦的母親出生於1938年台灣中部的貧困山區,在嫁給丈夫前後幾乎大半輩子都在工作。台灣所歷經的世界史上最長的戒嚴(1949-1987年)對她幾乎沒有影響,她一生都僅求溫飽。她告訴張乾琦,當時因為村子裡沒有電,在一日田間工作後,她常騎著舊單車到最近的鎮上去為家裡的電池充電。載著張乾琦和電池在夜晚回家的路上,她經常不小心跌進污濁的小溪裡。
這部訪談影片主要拍攝張乾琦的母親,他擔任訪問者,而他的母親是受訪者。所有的提問都關於母親的一生,來自農村、貧苦且未受教育的女孩成為了妻子和五個孩子的母親,直到2000年代中期,她都仍在炎熱的田間工作、擔任洗衣婦、清潔婦。
這些關於她人生的提問與冷戰期間所發生的歷史事件並列,後者來自匈牙利鐵幕博物館(Iron Curtain Museum)的歷史影像和馬格南攝影檔案庫,其間穿插張乾琦與母親的訪談──她從未聽說過冷戰。

 

關於藝術家

張乾琦
張乾琦是一位攝影記者,在1991-1994年間曾先後加入《西雅圖時報》、《巴爾的摩太陽報》。1995年加入馬格蘭通訊社(Magnum Photos)。攝影作品散見於《紐約客》、《國家地理雜誌》、《時代雜誌》、《新聞週刊》、《紐約時報》、《CEO》等多家國際出版社。

張乾琦的作品主要呈現疏離和牽繫的抽象概念。他移居美國多年後至奧地利,從自身深刻而分歧的移民經歷探索人與人之間的束縛關係。他投入二十四年時間拍攝紐約唐人街中國移民的生活,以及他們在中國福建的妻子和家人。目前仍在進行中的〈唐人街〉攝影計畫,曾於新加坡國家博物館(2009)、紐約國際攝影中心(2012)展出。

張乾琦參加的展覽包括2001年威尼斯雙年展和2011年巴塞爾文化博物館(Museum der Kulturen Basel),展出作品〈鍊〉;2014年於雪梨國家藝術學校畫廊、雪曼當代基金會(Sherman Contemporary Foundation)及釜山雙年展展出〈家〉。他獲得許多獎項,包括美國國家新聞攝影家協會年度攝影獎(1998、1999)、荷蘭世界新聞攝影獎(1998、1999)、法國影像Visa國際紀實攝影獎(1999)和尤金.史密斯紀念基金會所創立的人道主義攝影獎(1999)。

 

關於《現實祕境》策展專案

《現實秘境》策展計畫獲得2015年國藝會「視覺藝術策展專案」資源挹注,由策展人鄭慧華策劃,以冷戰歷史經驗及其影響為線索,重新思索當下亞洲內部彼此之間、以及亞洲與世界關係。2016年12月,《現實秘境》的第一階段由立方計劃空間與耿藝術文化基金會聯合主辦;第二階段邀請策展人許芳慈策劃,2017年12月於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辦為期三天的國際論壇〈雙束現實:歷史潛流中的感覺能指〉,2018年的第三階段,將先於立方空間舉辦「非戰之戰──張乾琦個展」,聯展部份將於四月份巡迴至韓國首爾總體美術館(Total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費用說明:
免費

  

相關評論

張乾琦《非戰之戰》:戰爭之框與攝影之框 --- 汪正翔

過分和平30年-非戰之戰 --- 簡銘萱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
展演資訊搜尋

ARTal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