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術動態 / 在黑暗與發光之處|宜德思・盧信 個展 The Dark And Shining Place|Idas Losin Solo Exhibition
收藏本頁
分享 | 瀏覽數: 630

在黑暗與發光之處|宜德思・盧信 個展 The Dark And Shining Place|Idas Losin Solo Exhibition

世界停頓之時,宜德思・盧信登上台灣百岳,探索島上深處,由峰頂看這個島嶼。
神話色彩畫筆下的山林,黑青的山脈、晨曦與餘暉、溪流瀑布反射月光、山谷間結冰的露珠,是如此壯闊與秀美。
走進山林間黑暗與閃亮之處,見到那樣景色,原來是一種出於自身的需要。

主辦人/單位: F Studio 孚藝文化有限公司
活動類別: 展覽

首次展演日期: 2021-09-12    結束展演日期: 2021-10-10
詳細時間說明:
展期|2021.09.12-2021.10.10
展場|F Studio 台北市大同區民樂街22號一樓
開放時間|12:00 P.M.—18:00 P.M. (星期一公休)
預約表單|https://reurl.cc/kZm4zL
活動連結|https://fb.me/e/20sqKulZf

活動地點:F Studio

地址:展場|F Studio 台北市大同區民樂街22號一樓

關於展演:

從跳島到深山、從向外到向內


宜德思・盧信的作品圍繞著原住民身分認同及族群議題,透過簡潔而有力地筆觸,傳達出一種沉靜的力量。她曾透過「跳島計畫」,遊走復活節島、夏威夷、關島、紐西蘭、大溪地、蘭嶼等島嶼,藉此重新觀看自己身處的臺灣島。

 

在世界因為疫情而停頓之後,宜德思開始登上三千公尺的百岳,探索臺灣島上的深處,站在峰頂觀看世界,同時也映照自身,一如宜德思的其他作品,也是透過捕捉「向外看」與「向內看」兩種視角之間的動態關係,像是墨鏡的反射(如:我看見系列作品,2014-)、臺灣常見的藍白帆布包覆於物件上(如:沉重罪名,2017,封島,2020)。

 

往峰頂前進的路上,宜德思大部份時間是安安靜靜地跟著大夥向前行的,雙眼沉浸於山林的壯麗中,感受自身的渺小、也感受神的存在。跳島時期,她尚有使用其他替代的交通工具,但登高山只能靠自己往前行。有一次在登雪山時,發冷嘔吐,辛苦極了,但看到那片黑森林,宜德思卻慶幸自己走過來了。在山景前感動到覺得死去都是幸福的。登山的路是一條「向內走」的路,只有靠自己,即便一小一小步,依然能感受大自然的療癒,心中的黑暗、糾結逐漸鬆開。

 

深山與神話故事

 

臺灣是二個板塊撞擊隆起而生的島,這個恩賜,給予了島嶼多樣的山林面貌。只要踏入過山林的人,無不深深感動,地理上、生物上原註定是交錯而豐富的。若我們站在中央山脈的山脊向東望去,那是藝術家的家鄉,往西望去,那是人人都想征服的黑色魔山,在那——是否真有那塊繁衍後代子孫的白山石。走進山,對自己的來處有了更有感的認識,得以鄭重地看待這個島。

 

在宜德思帶有神話氣息的畫筆下,黑青的山脈,晨曦的光芒,夜河下的魔幻,山群呈現出既壯闊也秀美的氣質。走進深山黑暗與閃亮之處,每一口呼吸,每一個停頓其實也都在與內在自我對話著,沉浸於中反思。

 

透過鈕扣眺望山景的符號學意義

 

深受泰雅族編織家母親的影響,宜德思的作品裡常有編織的圖案,運用三角型、菱形等織紋入畫。甚至把符號繡上畫布,創造民族記號與現代藝術的對話形式。泰雅族傳統服飾素材常透過以物易物的方式取得,鈕扣、銅鈴、貝珠等便是透過交換的方式由漢族或其他原住民族而得。過去的鈕扣常是由貝殼所做的,但貝珠並非居住在山地間的泰雅族部落所有的物品,也因而更顯出其尊貴,貝珠在當時被視為「舶來品」。泰雅族的服裝文化中常由這些元素製成一件華麗精細的勇士禮服。

 

鈕扣象徵著不同族群之間互換資源的一種途徑(如:住在港口村的阿美族婦女會製作貝殼珠,與泰雅族部落交換布匹),也讓彼此相互文化影響。以物易物的方式也讓各族群物件裡發展各別特色,但又有這島嶼上共同的特徵-混合。因為鈕扣的記號代表著語言、族群或個體的歷史故事,探知文化的多樣性,從鈕扣中見台灣山景,正有此寓意。

費用說明:
免費入場

活動聯絡電話: 0972-801-656    活動聯絡人: 李小姐

相關評論

徘徊在象徵與自然交界之處 --- 陳譽仁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
展演資訊搜尋

ARTal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