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在象徵與自然交界之處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譽仁, 2021年09月20日 20時33分
評論的展演: 在黑暗與發光之處|宜德思・盧信 個展 The Dark And Shining Place|Idas Losin Solo Exhibition
目前於台北市F Studio展出Idas Losin(宜德思・盧信)的個展「在黑暗與發光之處」,是個值得在展場中流連往復的展覽。展場如表裡一般分為二處,前半場展出風格精練的台灣山岳風景,表面上是抒發風景心境之作,後半場的作品卻揭示出藝術家與這些山岳地景的複雜關係。
這七件以台灣山岳為主題的新作,以平塗漸層表現山形地勢,在層巒疊嶂裡精巧地經營出細部節奏,例如「能高山」裡過前景草原後蜿蜒的山稜線、「層層疊疊」在背景中緩緩升起的河谷,以及「夜河」裡由光與霧混合構成的山谷氤氳。平塗漸層的技巧在藝術家過去的作品中也可見到(例如目前展於高美館『泛‧南‧島藝術祭』[2021.7.13-10.31]的「划不到的地方」[2018]),不過這次的山岳作品多了許多臨場細看才得以感受到的細緻趣味。
展覽後半場是藝術家的圖像創作脈絡。「有三角形記號的地方」(2019)三角形畫框的組合造型來自於夏威夷民族的圖案,裡面的台灣地圖除了台灣本島以外,就只有標示出台東外海的蘭嶼,提示這是來自於原住民族的領域視角,而前半場的山岳地景自然也包括在內。其他作品則屬於心臟系列,這裡的心臟不只代表文化血緣、更是文化生存與創造不可或缺的驅動力。過去宜德思・盧信與母親從這個題材合作發展出包括編織、軟雕塑等創作形式,其中「呼吸與甦醒 No.1」(2011)裡的心臟結合油彩與繡線織繪而成,血滴的造型來自於太魯閣族的編織紋樣。
藝術家與這個心臟的關係難以單用「傳承」一言道盡,他也不時地將自我與原生文化的關係帶進創作裡。這個系列的另一件作品「心臟」(2012)沒有展出,畫裡的女子將有太魯閣族紋樣的心臟捧在前方——不是捧在胸前,而是在伸出雙臂距離的手心上。宜德思・盧信在公視的採訪裡提到這件作品時表示,他對於畫中代表自己的文化的心臟「又非常的敬畏,然後但是又感覺它很遙遠。但是它好像又在我手上這樣。」(「Idas的回家路」,2020.7.17)
帶著這些背景重新回到前半場的山岳風景時,看著畫中黝黑的山形,感覺風景彷彿有了主體一般。敬畏與距離感,這些用於形容心臟的話語似乎也可用於形容這些山岳,而用於展場主視覺的「鈕扣的記號」,提示出即使是在風景畫裡,藝術家與這個文化母體縫補、磨合的過程仍在進行。
更重要的是,在既有的創作脈絡之下,這些作品不像先前的地景作品以象徵符號或是聖像作為結束,象徵性在這些山岳地景裡反而被繪畫性壓低。心臟系列或許較能引起詮釋的興趣,但是從宜德思・盧信的山岳地景裡卻可以感受到風景畫最為有力之處:將特定的文化、社會秩序自然化——但是另一方面也沒有離得那麼遠,「Dark and Shining Place」裡的筆觸像是澳洲原住民的點畫,作為山形基礎的圖式化輪廓還是某程度地拉離了自然主義,整體呈現出一種舒緩但是警醒的創作意識。透過這種介於象徵與自然化的「in-between」狀態,宜德思・盧信得以運用這種距離來呈現挖掘原住民族文化地景的詩意,同時持續探索自己藝術家身份與這個文化母體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