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術動態 / 2021綠島人權藝術季|假如綠島是一面鏡子
收藏本頁
分享 | 瀏覽數: 571

2021綠島人權藝術季|假如綠島是一面鏡子

主辦人/單位: 國家人權博物館
活動類別: 展覽

首次展演日期: 2021-05-17    結束展演日期: 2021-09-15
詳細時間說明:
2021.5.17-9.15・星期一 - 星期日・09:00-17:00

活動地點: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

地址:台東縣綠島鄉將軍岩 20 號

關於展演:

白色恐怖是臺灣的集體創傷,難以計數的政治犯在無預警的狀況下,被迫離開家鄉,面對彷彿無盡的監獄歲月。綠島從日本殖民時期作為收容浮浪者(流浪者)的收容所,就已經為這座島嶼定位成為了流放之地。而威權統治時期做為收押政治犯的大牢,更見證了白恐歷史的肅殺與不堪回首。

事實上,這座位於台東外海,漂浮於黑潮洋面上的蕞爾之島,有著屬於自身的瑰麗風貌──優美的海洋景觀、皎潔的珊瑚沙灘、豐富的植物生態,乃至於神秘的原民遺跡……然而,過去肅殺的歷史看似遠離了,今日的綠島與世上大多數地方一樣,面臨更多新的衝擊,土地開發,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為地方帶來了利益,也產生了衝擊。全球化的人口移動帶來了新的文化交會,往昔白色恐怖時期有形的牢獄,也幽微地轉向了更為無形的監禁。

本次的策展以「監禁」與「離散」兩個主題,來對照不同時代的生命處境。展覽邀請了政治受難者的後代、新住民導演、劇場工作者、錄像與視覺藝術創作者、文學創作者、聲音工作者,透過參與性藝術、非虛構創作、海島建築學、考古學、行為藝術乃至於長時間的駐點創作,從白恐的監禁與記憶作為鏡子,照向今日。

在「監禁」的議題方面,政治受難者後代黃立慧,透過母親的名字「月桃」,來連結與島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月桃莖,以及曾經監禁在綠島的父親與舅舅,藉著這個日常生活中的植物,隱喻白恐時期裡,常常被忽略而變成了「不在場」的女性眷屬角色。錄像創作者洪鈞元,在走訪了綠島的許多地點以後,決定以「縫」作為意象,並且參考政治犯的口述,虛擬出一段最後以失敗告終的越獄行動,既呈現出島嶼「無處可逃」的處境,也點出了縫隙與契機的遍佈存在。

此外,作品長期關注鄉野傳說與野史的陳依純,從自己在綠島的「靈動」經驗出發,探索政治犯在收押於獨居房期間所可能產生的「幻覺」,並以此結合相關的當代議題。泰雅族原民女性,擅長行為藝術創作的林安琪,從紋面族群「女人社」的神話裡面,關於風吹就會受孕生子的故事,連結到戒嚴時期綠島「新生訓導處」的新生處境。林傳凱則透過綠島與豐原兩個現場,交叉呈現出綠島新生訓導處「再叛亂案」的政治犯後代如何追尋長輩受難事蹟的故事。林子寧與李佳泓的《關於梅濟民:對照(吐字的人、大掃除)》,則以白色恐怖受難者及作家梅濟民為主角,以錄像的手法詮釋他的生平以及文學創作,勾勒出外省籍政治犯的生命處境。

在「離散」的議題方面,越南裔新住民紀錄片導演阮金紅與紀錄片工作者蔡崇隆,藉由島上越南新移民的故事,探討東南亞移工、臺灣新移民以及綠島住民之間的關係,也掀開了少有人知的綠島外籍移民的面貌。另外,文學創作者吳克威、蔡郁柔,經由深度的居民訪查、交往,以及廢村空間的走踏,以非虛構的文字創作以及走踏的藝術行動,將綠島從監牢變成觀光勝地的變化,做了巧妙的連結與譬喻。劇場工作者陳品蓉,則以「為何在綠島」作為提問,透過篩沙的裝置,並且結合了她長時間在島上所搜集的物件與歷史記憶,探討綠島上各種來回的經濟個體的聚合與離散。視覺與觀念創作者廖烜榛、黃奕捷,則透過建築學的考古調查過程,與原住民創作者一起在綠島的燕子洞重建咾咕石屋,延伸了轉型正義議題的歷史縱深。

國外參展藝術家方面,近年來注重於臺灣威權遺址考察的日本創作者成子,以現地創作的方式,呈現出了非臺灣人眼光中的綠島威權記憶。香港創作者李俊峰則以虛實交錯的方式,探討香港敏感的邊界意識,也間接回應了當代香港與中國之間愈來愈模糊的界線問題。而印尼藝術家FX Harsono(FX 哈索諾,漢名:胡丰文)以蘇哈托政權下的華人遭受屠殺的歷史為素材,拓印了無以計數受難者名字,呈現出臺灣之外深刻的歷史傷痕。

除此之外,北藝大創作者團隊也參與此次的創作,施力嘉以蜂巢的概念,交相映射了政治犯以及當代人的生命處境。徐銘謙則以灰塵作為主題,將威權時期視人如塵土的情況,做了深刻的詮釋。而李畯玨、劉姵伶更透過解剖台的機械裝置,探討死刑犯在槍決以後,成為「大體老師」的身體處境。

最後,這次的策展計畫中,特別邀請幾位創作者透過「藝術現場」的駐點方式,藉以產生參與式的創作。熟稔攝影議題的林彥翔,希望重建過去新生訓導處的暗房,以在地駐點的「照相館」模式,為今日的居民以及登島的觀光客提供新的連結。劉紀彤則以交叉敘事的方式,連結了過去的流麻溝與位於臺灣本島的楊逵東海花園,並且以藝術行動的方式,號召參與者一同重返現場,共同思索白恐歷史的今昔。此外,聲音創作者周心瑀則預計在駐點期間,帶領參與者以聲音與肢體互動的方式,體驗綠島的聲音地景。

  

相關評論

讓差異的生命造形復現:關於黃立慧的《月桃B面》 --- 王聖閎

2021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 龔卓軍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
展演資訊搜尋

ARTal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