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術動態 / 總是春光乍現
收藏本頁
分享 | 瀏覽數: 424

總是春光乍現

活動類別: 展覽

首次展演日期: 2021-07-27    結束展演日期: 2021-09-19

活動地點: 台北當代藝術館
活動地址: 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39號

關於展演:

文:策展人 李彥儀

進入數位環境互動時,我們需要建立使用者帳號,此時我們得以為自己命名,自選認同的標籤,暫時放下現實生活中的狀態。登入的自由在命名帳號的那一刻起算,後續可隨意刪除、修改、編輯、重來、閒置;我們在虛擬世界中定義自己,選定界線與進入不同的世界。

隨著生活中數據資料應用的發展下,為了加快日益複雜且耗費人力的身份認證流程,臉部辨識系統成為重要的工具導入,協助發放與承認要求加入的數據群(你與我),後端資料分析取得,依照操作設定決定放行。你必須先被識別,才得以進入,如果不被識別,你所被轉譯成的數據資料,則無從分析。忽視與進入權限(access)有關,存在,卻不被看見,你的要求則不再重要。

包容性(Inclusivity)是演算法偏見的相關反抗策略,也是建構資料庫的重要基礎工作之一。但對比今日情勢,我們在正向地建構數據庫包容性時,卻也需直視社會歧視,警察暴力,司法不公在虛實混合環境中加劇的事實。關鍵在於該如何一邊建立一邊解構我們的數位環境,更多黑人臉部辨識資料的搜集,並不會解決歧視問題,原本的設計與應用反過來成為種族歧視的武器(1) 。也許從圖像史上開始解構技術的歧視性,更能夠協助我們識別圖像的偏見。

作為「後發」制人的武術,截拳道在對方進攻的時候攔截對手,觀察其出拳進攻的意念,瞬間從反應、抑制與肉身做出截擊。若將其分類為觀察、反應、行動三個步驟,其中「觀察」在我看來是觸發後續連貫事件的第一步。致穎作品中的觀察角度似乎來自幽默的相遇,又在幽默處發展出藝術家的趣味遊戲。有時以重新演繹的方式出現,有時在語言、翻譯、文字遊戲與雙關等文學技巧中轉換;有時在圖像與敘事間前後來回的刷碟摩擦,製造出歷史敘事正在轉場的節奏。

「總是春光乍現」取自安東尼奧尼的電影中文譯名,除拍攝者的權力關係之外,更從器物與攝影技術、圖像史、數位影像的生成網絡上進行解構與思辨。所有的物件與故事抵達我們面前,或是為我們所聞時,都挾帶著既完整又片面的敘事內容。而致穎在觀察之際,也決定其藝術家研究切入的角度,好比是一條線頭,一旦使力拉扯,整片布的結構盡顯。以重新演繹影像、反向模仿機器輸出人類創作的模式、以及表演式演說等創作方法,帶出了致穎以圖像研究的再創敘事與重構。

所有敘事的蹊蹺與幽默同時發生,每個人在其中所做的決策皆是主軸,那麼一旦建立出了個人於創造世界(world-making)(2) 的重要性後,剩下的首要問題,則是你會如何行動?

此展覽為致穎榮獲2019年「LOOP錄像藝術獎」的計畫成果。該獎項由哈恩內夫肯影像收藏基金會與巴塞隆納米羅基金會合辦,並由台北當代藝術館、首爾善宰藝術中心、北京中間美術館及吉隆坡伊力哈木美術館共同支持。

  

相關評論

2021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 龔卓軍

致穎「總是春光乍現」展覽作品中的散論特質(上) --- 王柏偉

致穎「總是春光乍現」展覽作品中的散論特質(下) --- 王柏偉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
展演資訊搜尋

ARTal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