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美館《進化之力》
Author: [2014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4年12月09日 14時45分
評論的展演: 2014數位藝術策展案「進化之力」
圖版提供|陳韋鑑
數位藝術挾著與科技結合之姿,在藝術領域多有新的探索,但也常常導致表現語彙讓人感到陌生,不過隨著技術的普及化,越來越多藝術家關心數位藝術除了工具論以外的可能性,包括數位經驗如何影響當代的內在感受等等,試圖找出數位經驗影響下的當代精神性。
12月6日至2015年3月1日,國美館數位藝術方舟展出數位藝術策展案《進化之力》,由王又安擔任策展人,展出藝術家包括盂施甫、張徐展、張暉明、黃彥超、鄭宜蘋、蔡奇宏,展出作品雖然只有六件,但是就空間與作品來說並不會顯的空蕩。
整體而言,六件作品呈現出不同的關懷面相,例如盂施甫的作品〈小折磨〉以傳統的機械裝置回應身體測量,鄭宜蘋的〈聲的跳愛〉偏重聲音的行為藝術,並且以文件的方式呈現完整的記錄,或者一樣是以聲音為主題,蔡奇宏作品〈獻聲體〉則是以機械裝置來表現,不過可惜的是,展場中雖然只有六件作品,但是作品間的聲音彼此干擾,有時會造成誤會。
從我個人很喜歡的<小折磨>來看,現場展出的是一具藝術家製造去除手上皮繭的機械,一旁的錄影呈現的是使用機械的記錄,同時還有藝術家製造該機械的心路歷程,其實如果藝術家單純的只提出使用方式,或許更能讓觀眾體會到手上皮繭被機械消除的身體經驗,過於強調藝術家的心路歷程反而讓該作更偏向個人化、奇觀化的展現,這對於讓觀眾在經驗作品並與之對話的可能性來說是可惜的。
蔡奇宏〈獻聲體〉
在策展理念的結語中策展人提及,「數位藝術的未來是否已經能逐漸超越媒材上的語言,而在對於數位經驗有更為『進化』的思維及對話。」當然這是很好的嘗試,不過在理念與作品的連結上可能還需要策展人投入更多的努力,例如蔡奇宏作品〈獻聲體〉的介紹中提及該作"透過網路串聯在數位世界中留下存在的痕跡",然而在展場卻無法理解到這個部分。
相關評論
身體、運動與數位之力:「進化之力」的數位想像 --- 邱誌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