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競賽、原創戲劇--《曾經未曾》、《夜船》及《山居》
Author: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作者/謝東寧], 2016年11月25日 15時44分
評論的展演: 2016關渡藝術節 《曾經未曾》《夜船》 、 《山居》
原文刊載於2016 12月號文化快遞「快遞藝評」,「快遞藝評」由「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與台北市文化局「文化快遞」合作多年,針對近期台灣表演藝術類藝文活動,提出專業評論,讓讀者看見台灣表演藝術的多面向議題與探索。
文/ 謝東寧 (資深劇場工作者)
圖版提供/明日和合製作所 攝影/洪振峰
近年來華語區快速竄起的大型戲劇節--烏鎮戲劇節,除了邀請國際、華語區知名藝術家作品的參與之外,最值得期待的,是首獎高達百萬台幣的「青年競賽」單元。這個以5名演職人員、30分鐘長度、指定出題(譬如今年的考題:舞臺上的佈景道具必須使用一滴血、一個旅行箱、一顆流星,可使用由組委會提供的簡單桌椅,但不得自行製作或攜帶道具)等嚴格規定為範圍的戲劇競賽,每年吸引大陸、台港澳大批年輕創作者報名參加。而本月份於臺北,筆者有幸觀賞三個曾經在烏鎮戲劇節「青年競賽」獲獎,之後擴充成為一個獨立演出的作品,分別是《曾經未曾》(明日和合製作所)、《夜船》(她的實驗室空間集)及《山居》(戲痞士劇團)。
《曾經未曾》及《夜船》兩戲合演,是2016關渡藝術節節目。《曾經未曾》故事主線其實很簡單,同一班機互不相識的幾個旅客,在飛行過程中其個人曾經(當下/真實)或未曾(記憶/虛擬)的故事。話說劇場是一個(物理)時空相當有限的場域,如何在有限中創造更多的想像?筆者認為本劇編劇馮琪鈞,成功地將故事置於一個相當具有延展性的點。一趟飛行的機艙中,這些陌生的旅客在旅程中暫時成為一個「共同體」,而導演洪千涵令人驚艷地以純熟的劇場手法,來拼貼這些暫時互相牽連的故事片段;一家四口的出遊、婚禮的排練、父親的葬禮…,混雜著機艙中的真實場景,空姐安頓旅客、第一次搭飛機的媽媽、鄰座的年輕男孩、找耳環的女乘客,以及不時來襲的高空亂流…,而這一切生活瑣事升至高空後,卻互相交織成一個任意拼貼、相互流竄甚至可以彼此(觀/演)指涉的一段旅程。而本劇除了故事、演員之外,舞台設計(鄭烜勛)更是在導演準確的意念之下,成為了另一個神奇的表演者,北藝大戲劇廳不斷升降的燈桿、鐵捲門、背景幕,演員經由前後台的門自由穿梭,簡單的椅子變換不同的視角,加上行李箱(空服員)/擴音器(敘事者)的意象重疊…等等,於是在編導演及整個設計群的默契配合之下,讓演出協調出一個統合性極強的意念表達。
下半場的《夜船》,是一場只有兩位男女演員、配合一位擊樂演奏者的演出,搬演關於「家暴」及「失業」這個社會性強烈的議題故事。故事描述一個曾在軍中被性侵的男子(後來性侵者成為繼續性侵他的銀行主管),後來如何將創傷以暴力的方式,發洩在自己的妻子身上;以推理小說般進行故事的鋪陳,反覆置換所謂的「加害者」與「受害者」的身份,而這也是這個單線故事之中,最有趣的一種辯證。全劇的不同場景開放散落在舞台上,用臨時鋪著的脆弱小徑串連,如銀行櫃台、辦公室、家裡客廳、飯廳…等空間;演出氛圍幽暗陰沈,配合著樂手冷冷的擊樂聲,及不斷展開的劇情,著重的是關於角色內在的心理描述,暴力的正反兩方皆成為人性的陰暗,特別是親密關戲中的暴力。這個演出放在中型劇場的舞台,是稍嫌大了一點,同時關於性侵暴力的主題,先天上就有道德性的束縛,若無突出的觀點展現,大概就只能在推理的巧妙過程中,讓人驚奇了。
說到推理,今年的「兩岸小劇場藝術節」節目中,來自北京戲痞士劇團由莊一編導的《山居》,是一個推理的極致(對岸稱為「腦燒劇」)。上半場是一齣日本佔領上海時期的諜報劇,日本女間諜、國民政府情報特工、上海作家,展開了一場暗殺的鬥智事件;下半場完全成為另一齣戲,在一場作家聚會中,三位與會的作家(幽默小說家、懸疑小說家、文藝愛情作家),在山上無聊的夜晚,玩起了故事接龍。莊一是一個說故事高手,善於在劇情中,鋪下一個接一個的懸疑點,讓劇情快速推展並維持張力,更厲害的是,故事的段落與段落之間,相互重疊、推翻、指涉、重新詮釋…,各種說故事的招式在此密集的出現,讓觀眾自動跳進編劇編織好的故事迷宮中,這點在西班牙作家波赫士,或者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的小說及文學理論中,可說是似曾相識,只不過莊一寫的是通俗劇。
三個青年原創戲劇,各自展現創作者的精彩風格,也讓人期待華語戲劇更好的未來。
相關評論
一場療傷之旅-2016關渡藝術節《曾經未曾》《夜船》 --- 陳惠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