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總「時間另類指南」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8年09月21日 16時29分
評論的展演: 時間另類指南
空總這塊空地,從商業開發思維轉換到創新基地的設立,一方面的確讓我們看到公部門思維方向的轉變,市民對空間的期待也有所不同,另一方面,藉由「時間另類指南」也讓我們看到,對於過去的思考除了是線性的歷史文料的詮釋與堆積以外,是否有其他的觀察角度?畢竟這類型官方空間轉型的展覽,背負著政策與背景的說明,很容易變成傳統的文獻資料展,也失去了當代藝術與空間結合的可能性。
9月1日到10月7日,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在原空總圖書館展演空間舉辦「時間另類指南」,由游崴與高森信男擔任策展人,共邀請包括當代藝術、詩人與小說家等十餘組創作者展出,展出形式也相當多元,包括小說出版、新詩、行為藝術、文史資料、錄像、繪畫與攝影等,同時也有多場現場演出的活動。
回應開頭提問,很實際地以展覽內容來看,我們會發現策展人的巧思,在空總這個交疊時空不同的權力意志的空間裡,很多作品延伸的起點不只是那些政治與軍事的大歷史,而是以601福利站作為樞紐,指向庶民生活,這樣的連結讓我們看到屬於人的生活痕跡,招喚的是觀眾的生命經驗,而非只是文史資料的建立;例如蕭伊伶的田野調查,所呈現的就不只是口傳記憶,同時也邀請當時附近的旗袍師傅以技藝呈現訂製旗袍來連結記憶。
當然這些基礎的田調是認知再現的部分起點,但非藝術的終點,從這些基礎事實開始,透過各種不同的藝術形式來回應這個空間所帶來的各種議題,例如邀請知名小說家駱以軍為此展特別創作的小說,或者是姚瑞中過去探勘空總廢棄時所拍攝的照片,各自有其議題,並在展場有不同的呈現實驗,這些實驗成敗或許有待來日討論,但是初步來說,文化實驗場的企圖心與氣度的確得以顯現,當然,這同時也提醒主事者,實驗並不只是事件的發生,實驗的意義在於累積,文化實驗並不只是提供發生場域,這些文化實驗的研究討論要如何持續進行累積,可能就是「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未來的重要功課了,而我們也期待,以文化部關注重點來看,在累積的過程中能夠以整全的面向來關注藝文場域的狀態,在實驗的過程中能累積更多的協調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