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聚與分散《微塵共感》
Author: 吳旻真, 2019年06月19日 15時18分
評論的展演: 2019新點子實驗場 林怡芳《微塵共感》
「隨著跨領域創作的增加,今年兩廳院將『新點子劇展』、『新點子舞展』與『新點子樂展」三大系列整合成『新點子實驗場』,正式成為兩廳院四大藝術節慶之一。」
《微塵共感》描繪了人際關係中無形的束縛,從異同至認同,並挑起了情緒感染的問題。林怡芳採用科學家所謂的「非牛頓流體」,在一個情感蔓延的環境,將舞台轉化成一個具有生命力的展演場域,同時探索內在與外在的震盪效應。
進入劇場的當下已經感受到氛圍的微妙,彼此未有關聯性的三個立體幾何圖形的物件分別站立在舞台的左下,右上和右下方,直到演出開始前的幾分鐘有工作人員出台為這些裝置“設計”,在這次演出運用上顯現了精準的效果,營造十分豐富的意象,相當精采。在不確定這些裝置的關鍵媒材下,觀察到其既可滲透、傳染,又可溶於水,在應用上頗具有彈性,分別在自己型態的位置上展現極致美感。更別說與燈光設計的配合默契絕佳,幾次燈光的轉換,由白轉黑,在快速呈現灰色,彷彿在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並非是非黑即白,而是遊走在灰色地帶;在舞作結束前的炫光效果挑戰視覺極限,類似動漫的高速橫移,使觀眾產生錯覺,像是訴說著在花花世界中所看到的或許都是假象。
整體來看,舞蹈丟出的信號,能夠被明顯的接收,大膽挑戰社會意識的認知,卻不打破傳統概念,與裝置藝術的碰撞彼此呼應,舞蹈結合無聲的戲劇感,這樣的突破是另一個高峰。可惜配樂的風格,概念式的工業風音樂,利用同一個音的重複來製造出噪音,多集中於高音頻,使觀眾在這樣的執行中思考,易感疲憊。
此外,《微》劇的其中一個片段,五位男舞者展現相同的組合動作,幾秒後舞者輪流想掙脫既有的團體,卻被拉回核心中,這令我聯想到在網路平台流傳的搞笑芭蕾舞,由六位女舞者跳芭蕾,總有一個狀況外的,雖然只有短短三分多鐘,卻也巧妙的與《微》相同在討論社會異同問題。由此察覺到,跨領域藝術創作形式的出現,與當代社會的潛在動力與文化精神有密切的關係;任何藝術作品,無論從正面、反面或側面來看,所呈現出的皆是創作者與整個時代的牽連。[1]
最後編舞家希望在欣賞作品之後能反問自己:「你相信藝術能改變人嗎?」一個石頭投下去形成漣漪,便會沉下去,水面依舊平靜。而我想問的是,如果是你,你願意一直當投下石頭的那個人嗎?感謝藝術家勇於提問,抵抗流俗,共創新觀點。
相關評論
樸素舞台裝置中的物理學奇想與迷離《微塵共感》 --- 林育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