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
分享 | 瀏覽數: 1300

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20年10月25日 17時35分

評論的展演: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

  台灣人的自我認同提問之路,百多年來矛盾的充滿艱辛與遺忘,從日本時代到國民黨戒嚴時期、從解嚴後的台灣主體性探求到如今,每當我們回頭再度觀看時,是否能夠有重新得立的立基點,我們理解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重新觀看也是重要的前進基礎,每一次對過去的描繪其實都是在重新認識我們自己,透過這次的展覽,也再度理解過去被期待、被視為台灣美術主體性的藝術家與作品們,是否可能有新的觀看方式。

  1017日至2021117日,北師美術館展出「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 」,本展共展出47位臺籍及日籍藝術家,共74件作品並分為六大子題:破曉的覺醒、生命的凝視、風土的踏查、傳統的變革、歲月的憶念以及旅人之眼,並展出藝術家畫稿、相關文獻資料和紀錄影像,如《少女》修復相關影片等。

  從《水牛群像》到百歲《少女》,透過台灣美術再發現,我們發現的是觀看台灣美術的前進與艱辛,一樣是黃土水的作品,過去為大眾所熟悉的可能是《水牛群像》,這件充滿「灣製」圖像風的作品本身就充滿了時代意涵,黃土水的創作感言<出生在台灣>一文揭示了身為台灣人的提問,並透過作品去試圖找尋答案,只是在政權交替的過程中,台灣人自我認同的提問被壓抑扭曲了數十年後終究又逐漸被看見,而當戰後的謝里法出版<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時,該書封面就是黃土水的《水牛群像》,這極有可能是試圖延續黃土水的提問,以水牛等圖像作為主體性的象徵,也讓人回想起當時台灣美術史起步的時代風雲,而如今台灣藝術史的再發現卻從水牛走到少女,是否讓我們意識到我們對台灣主體性的意識已經到了下一個階段了?

  這樣的說法似乎預示了某種發展階段論,其實我並不確定是否這樣的階段論可供台灣參考,但是我們至少在這個展覽中看到,當我們重回這段本應熟悉的藝術史時,我們可以發現對主體意識的觀察從水牛這樣的象徵物回到人本身,我們看到了陳進不只是閨閣畫家,看到了她走出原有架構去觀察原住民,也透過呂鐵州等這些原來可能陌生的「日本畫」畫家,在觀察與寫生上的堅持,這是美學上的堅持,也是與時代的對話,而這些卻都是在戰後被消失的努力方向,消失的不只是台灣人的聲音,也包括外來政權的保守封建對本土現代化的壓抑。

  這樣的觀察意義在於,若果不放在時代意義上來考察,不管是中國或是台灣的國族主義都很容易的被視為是極端的,然後鄉愿的自稱中立,又或者只能將台灣藝術侷限在保守的已知場域或是象徵物中,讓當代的藝術創作者被排除在國族認同建構的過程中;簡言之,回到藝術史、回到藝術家與作品,讓這些不只是象徵,讓當代的觀眾理解那些過去曾經面對過的壓力與努力,讓文化累積得以延續是重要的。

  這樣的延續某個程度上其實是建立在藝術的不朽,展名「不朽的青春」其實是相對於那些作品的朽壞與消逝,藝術的不朽是建立在作品得以傳世,得以被觀看與閱讀,我們是否有建立一個有資源保護作品並且有自信重新閱讀作品的社會,這才是不朽的開端,而透過這類研究型的展覽,去尋找民間所保存的作品,並推動修復與建立清單更是主辦單位鴨子划水的重點,相較於都市花燈節或是建立哲學語彙品牌的各種消費型展覽,或許更需要我們的支持。

相關評論

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林曼麗總策畫、顏娟英等人策展) --- 高森信男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