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林曼麗總策畫、顏娟英等人策展)
分享 | 瀏覽數: 1615

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林曼麗總策畫、顏娟英等人策展)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高森信男, 2020年10月27日 15時56分

評論的展演: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

北師美術館於本月份開展的「不朽的青春」一展,可謂台島近年來關於台灣美術史而言最為重要的展覽之一。該展嚴選了共47位日治時期居住於台灣的台、日裔藝術家及曾短暫造訪台灣的日本藝術家,展出其共74件作品。不論以作品數量及品質來看,「不朽的青春」都是自2015年於北美館展出的「台灣製造.製造台灣」以來,規模及敘事最為恢弘的日治時期台灣美術展。

展場一景(北師美術館提供,黃宏錡攝影)

展場一景(北師美術館提供,黃宏錡攝影)

「不朽的青春」一展所隱射的裹命題,便是展名副標所指示的「再發現」。該展透過總策畫林曼麗及顏娟英所率領的研究團隊,透過長期的研究及對於作品的關心,邀請四散於各處的台灣日治時期美術逸品齊聚北師美術館展出。這74件作品多來自全台各處的私人收藏、家屬收藏、非美術專責單位的機關收藏(譬如各級學校及地方政府等),更有重要的台灣美術作品是遠渡重洋從日本的收藏機構借展。其中向日本方面借展的名作,包括陳澄波《東台灣臨海通路》(1930)以及陳進《三地門社之女》(1936)等對於台灣多數美術領域學子而言「只聞其名、不見原畫」的作品,得以遠渡重洋「回到」台島展出。

展場一景(北師美術館提供,黃宏錡攝影)

關於該展所達成的成就,應已有許多重要評論詳述,筆者就不再贅述。筆者反而期望趁此機會,提出一些問題意識:回到「再發現」這個裹命題,以及台灣重要美術作品四散各處的狀況,實際上隱而不宣地顯露了許多藏家及家屬與公立收藏機構之間的信任度問題。除了機構信任度的問題之外,對於散落於各公立機構的重要藝術品,國內亦缺乏有效的統整或寄存制度,避免這些作品於未來的保存及展出/圖板運用權益上再次遭遇諸如黃土水《甘露水》的荒謬旅程。

「不朽的青春」一展仰賴長時間的研究及籌備,其規劃的歷程和與藏家、家屬及日本各美術館之間信任度的培養亦超越台灣多數公立美術館館長的輪替時程。在觀賞此展時,筆者原本在心中默默抱怨作品之間的陳列過於壅擠。以《東台灣臨海通路》為例,該作於福岡亞洲美術館特別展出時獨自占用單面展牆,筆者特地前往觀賞時於福岡所見該作之氣勢在台北展出時不得已的打了一點折。然而若考慮到筆者前述提及的問題,則可意識到即便公立館舍擁有較為寬敞的展間,卻較難在現行制度下執行此次北師美術館已完成的艱鉅任務。

展場一景(北師美術館提供,黃宏錡攝影)

若真要說「不朽的青春」有何美中不足之處,應該是該展所指涉的「再發現」較侷限於作品/物件的再發現,較缺乏在論述角度上「再發現」的大膽觀點,整體展覽的敘事依舊遵從非常古典的敘事角度來切入猶如眾神/英雄一般存在的台灣前輩大師群像。當然此種評論放回台灣的脈絡來說,實在是有點過度苛刻了。相對於其他亞洲國家早已有完整的國族美術史敘述,並可在其敘述之上去進行顛覆性的討論;相較於菲律賓可輕易動用公務員退休基金,花費近億台幣購回流落海外的單件菲國現代美術大作;「不朽的青春」可以說是一檔遲來的重要展覽及台灣美術神話,努力的填補至今依舊尚待建構的台灣藝術史。


***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
總策畫:林曼麗
策展研究團隊:顏娟英、蔡家丘、邱函妮、黃琪惠、楊淳嫻、張閔俞

地點:北師美術館
展出日期:2020年10月17日至2021年1月17日

相關評論

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 --- 陳韋鑑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