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中+蒂摩爾古薪舞集的調和雞尾酒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鄒之牧, 2020年12月28日 08時58分
評論的展演: 2020《去排灣》
林文中的《去排灣》是件出人意表的作品;不單為這是林文中收團後三年的首度發表作品,也為一向對我來說edgy(犀利、邊緣)、個人色彩強烈的原住民舞蹈創作團體蒂摩爾古薪,竟然要找人破除他們的「原民綁縛」?
「去」含有「除去」與「去到」雙重之意。就在三地門駐村了一年及兩方長輩當年結緣因由的背景之下的林文中,破除人們對原住民「歌舞(現在叫『樂舞』)」的刻板印象便成了他認為當務之急而責無旁貸的事。當然這只是他事後座談會解題的言志,但對於這行之已久的原住民傳統及對外分享機制,還是有著一定程度的擁抱;於是這又成了這「去(英文:Go)」的部分。
《去排灣》於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的演出劇照 照片提供|蒂摩爾古薪舞集
蒂摩爾古薪自2006年創團以來,據稱已發表了十四件作品了!從2014在Pulima藝術節看到他們獲第十二屆台新藝術獎提名的《Umaq.烏瑪》,便深受震撼:繁複的訊息、露骨不迴避的情感表述、紮實的身體和現代的視覺…,我便直覺這不是個所謂一般的「原民」創作團體;同年團長廖怡馨(現改為族語名:路之.瑪迪霖)同獲第十三屆台新藝術獎初選入圍作品的《Qai~i.愛遺憶》,乃至之後的《似不舞〔s〕》、與紐西蘭聯手台北藝術節的共製作品《在一起 2 Gather》,到2018《Calisi.斜坡上的婚禮》,他們以利索的光影、合拍的聲音設計(時常也古謠重唱)、冷洌的舞蹈節奏(有時幾像以色列知名的現代舞團),講述或己身或排灣的故事。由於幾近莊嚴、宗教、凜然的Tone調,許多時我並不完全能參讀,而僅能以視覺藝術的角度觀之,而也興味盎然!因之,這次要看的,反是林文中的表現了。
作品起始之前,四名舞者已在場上。背景傍襯著聽似不太正經的原住民當代情歌。我想及林文中以前多次採用各式音樂為題(情歌、南管)的過往。舞作在舞團舞蹈總監巴魯刻意綜藝化的注意事項現場提醒廣播後開始,意外正經!舞者傳統地發聲,彼此感受著胸腔、腹腔、鼻腔各處的振動。這次入場之前,舞團派出大量人員,殷勤地在入口為觀眾即奉上、配戴準備好的織錦口罩帶飾及特定人數的橘色口罩,於是當場上進行著如上述祭儀般的專注行為時,觀眾望出去另三方的座位群都有著一致的視覺性和注目焦點,這是甚為精心的設計!不單為全作的「向心力」沒這樣的齊聚力及如相撲舞台般的集中性將無法成立,也代表著預先設想的周延。
《去排灣》於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的演出劇照 照片提供|蒂摩爾古薪舞集
舞作另一優點是適切地反映了當前疫情的催逼。表演單位不單貼心地準備了口罩小禮物,也在舞者近身接觸觀眾時令其默然地戴上口罩,遠離時又優然拿下、收好;既不迴避,也有尊嚴地奉行著規矩。算是種非常優雅的態度!也成為表演的一部份。
這份「傲然」的姿態,或可便稱為此作的基調。看似「親民」的表面,卻是最大成功的地方!蒂摩爾古薪長年的舞者訓練和舞團一貫的昂然風格,也是此「貴族」氣的因素之一吧。無論是自始觀眾的加入、感受著舞者的振鳴,或是初期和舞者一起完成含原民符碼的一些動作加聲響,場上總是有人——漢人/素人與原民/舞者;這樣的並置是極動人的!畫面也深具思辯啟發,一起分擔著、學習著、完成著。例如唯一嬌小的女舞者(漢人)被臨機選上來的一男觀眾背負著繞行全場,嬌弱但不停歇的悠揚古調,中氣十足!都是如先前許多的「交手」時刻一樣,感人又美麗的。
簡單燈光下,舞者日常的豆沙色、橙黃、紅、白色穿著vs.觀眾繁重的包裹。待觀眾退場後,林文中展開了他擅長的大幅現代舞創作。四人在蜿蜒著手後大聲接力地吟唱著古調,邊展示著重力、動力的不斷轉換…,大汗淋漓,有如在做有氧運動一般!我記得在美國時我最喜歡的舞蹈就是Bill T. Jones,個人覺得他的基本功及展現的各種身體寶藏,無人能出其右!林文中師出其團,對身體探索的熱誠,自應也無止盡。依然記得他2009年與王如萍兩人在兩廳院20週年生日快樂的展演中雙人舞呈現的味道和勁道!成團自2008至2017年間作品,我幾都看過!甚至包括之前在舞空發表的《惡童三部曲》;然而這部,我覺得卻是他最踏實(solid)的一部。可能因有所依歸吧,所有的思緒、翻轉、想要傳遞的訊息,都有了方向。筆者事後與他短暫交談,他似也若有所感。
《去排灣》於屏東蒂摩爾劇場演出劇照 照片提供|蒂摩爾古薪舞集
於是當作品轉折,出現舞者走入台下、混在觀眾席間叫囂,不再覺得是篇章 (chapter)過多。呈現原民生活的一面?現實生活中的開心、狂放?充滿了山林、自然的聲音。而當舞者在地上、牆上搥出各式聲音、交織(orchestratre)成了有形的那魯灣「我們都是一家人」一首歌時,「綜藝咖」的主持人巴魯再度出場、打破了所有舞台的界線,讓橘色口罩的觀眾行成了一條人龍(百步蛇)、用手機展示先前舞者請觀眾錄製的「正宗排灣族傳統樂舞」之示範;也不再覺得無所適從,因為,知道他們有一個agenda(既定的議題)要講,且能認同其中「同樂」的必要性,與其背後的溫柔思維。反倒是林文中一度上台、拿著探照燈悉數打著仰躺在地的舞者,如分解、拆卸著他們傳統的樂舞成現代舞動作投影在螢幕上,從之前小孩爬身上而不介意的「觀眾」突然轉移成「創作者」、「老師」的身份切換,一時的嚴肅有點令人轉換不過來,或需更細緻的處理。
這次也是看蒂摩爾古薪舞集這麼久以來,第一次發現他們是樂於reach out、溝通的舞團,可能也是被他們之前嚴肅的創作面貌娛弄了吧。也或因未選擇他們此次家鄉演出的場次、或未曾參加過他們在地磨兒部落舉辦的藝術生活節吧,即便多年前便去過三地門尋幽訪勝(在尚未開發成如現在傳說中的觀光樣貌前)。我認為這是一個雙贏的作品!詢問團長路之,她說明年還會有下一個藝術家再受邀一起合作。讓我們拭目以待!
2020/12/4
兩廳院實驗劇場
蒂摩爾古薪舞集「去排灣」
相關評論
2020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歷史仍當道,他者仍徘徊 --- 蔡佩桂
2020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成忘藝術在疫情蔓延時 --- 王寶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