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台北國際藝術村「繞道而行」
分享 | 瀏覽數: 1211

台北國際藝術村「繞道而行」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21年01月19日 02時57分

評論的展演: 【繞道而行Detour】

  一走進展場,看到的是空盪盪的空間,耳朵中迴盪著充滿整個空間的錄音聲,空間裡除了活動牆面上似乎空無一物,只有在牆角疊放的矽酸鈣板,然後才隱約察覺那傾斜的天花板似乎另有玄機,於是繼續勾引著我們在這個近乎空無一物的展區中探想,甚至會試著探頭到展牆之後;當然策展人並非想打破什麼關於藝術展演的規則,策展人與藝術家們只是試圖透過作品與空間來回應原本想討論的,自然地就打破了過去的成規。

  115日到228日,台北國際藝術村舉辦「繞道而行」,由林裕軒擔任策展人,展出藝術家包括,何彥諺、楊季涓與蔡宗勳,展出形式以空間與聲音裝置、平面繪畫、現成物挪用等,其中楊季涓的聲音裝置《每個人的身體都有一段旋律》是由過去參加合唱團經驗轉化而來,邀請和平高中合唱團師生共同錄製,包括練唱過程與旁白時而參與時而跳脫的敘事。

  從空曠的空間裡抬頭,那個傾斜又不整齊的天花板後微微透出的光亮,在功能上與原有的天花板剛好相反,但是卻又不突兀,這得以讓我們開始觀察展牆的背面,果真有個舊報紙是關於三一九當日報紙上被忽略的台灣科學家的相關新聞(何彥諺作品《席地而坐》),這種正/反對應,其實也在聲音裝置的敘事裡出現,現場紀錄/個人旁白、群體動力與個人記憶等等,同樣的在空間裡也是如此,那些參與過三一九的人可能會有的印象,關於每一寸馬路上身體的記憶,在後來的歷史敘事中被框架、被再現,被放在美術館中觀看,就像是中學時期的籃球場地面上也有著各種複雜的框線,籃球規則與排球規則同時存在,端看你在玩哪一種球類就選擇哪個界線。

  但是藝術家與策展人要談的並不只是那麼的相對論,展覽更進一步的讓我們看到矽酸鈣板上的有片段的百科全書,然後透過榫接的方式將這些百科全書宛如地層的接合,榫接的木材本身也是層疊黏接而成(蔡宗勳作品《背面》)。這些靠牆傾斜的矽酸鈣板同時是歷史的堆疊但鋪開成天花板的時候卻歪斜,或者說,歪斜的天花板其實是歷史推疊的共時性,這樣的做法試圖在展覽敘事上將前述的正/反對比更往前推,不管是個人或是事件,似乎在指涉當要成為場域裡有功能的物品時,都是將過去歷史累積共時性的攤開,但卻又疲累的、歪斜的將這些詮釋藏在背面,而這時天花板下空曠的展場,前述的聲音又不停地迴盪著。

  至此,我們可以理解,空曠的展場並不空曠,是為了讓聲音充斥在展場裡與其他作品形成互文,這可能是藝術家與策展人一起工作後的結果,並非只是挑作品來擺放在空間裡,在形成概念與展覽的過程中彼此支撐,才得以在以視覺為主的展場中以看不見的聲音作為支撐,這也是策展人的方法學之一,宛如交響樂指揮的角色。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