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有橘子樹的陽台
分享 | 瀏覽數: 523

有橘子樹的陽台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譽仁, 2022年10月17日 01時50分

評論的展演: 【橙】- 張美宇個展

張美宇個展『橙』展場一隅 照片來源:陳譽仁 2022.10.12

這個陽台有對落地門,其小方格玻璃與鋁框的樣式透露出這是一間老公寓。在張美宇2019年的作品「窩在自己想待的地方」裡,同樣的陽台有小女孩的身影,拿著雞毛撢子與掃把在進行一個打掃的動作。這裡是藝術家小時候的家,但在「橙」裡這並沒有被明確言明。影片裡的橘子樹取代了小女孩,下方的字幕則是關於「橙」的自由聯想文字。家在敘述裡變成了「我們居住的地方」,其他則是關於這個果物的造形、味道、諧音成語以及自然比喻等,再穿插片段家庭生活的記憶。

觀眾像是從室內向外看向這個陽台,耳邊是廚房的炒菜聲與日常的聲響。家在這裡像是個只能被感受,也只能在言語上間接被說出的對象,彷彿太快說出會中斷繼續對話的可能性一般。同樣在字幕的敘述裡,橙是熱情、光與希望的色彩,是夕陽的黃昏,也是家人飯後的甜點。在展場另一側的影片裡,藝術家自塑膠籃中逐一拿出三顆柳橙,用刀劃開表皮後再仔細剝開外皮、展開成花瓣的形狀後疊在一起拿走,顯然是要拿去日曬。這些都將家人的日常作息與自然的韻律相互並置,並且透過展場中的光影表現,讓這些家庭記憶維持著一種溫暖而情真意切的素質。

張美宇個展『橙』展場一隅 照片來源:陳譽仁 2022.10.15 01


不過,這樣的氛圍對應其實不是一個固定的家,而是藝術家多次隨家人移居的經驗。在剝橙皮的影片附近,有著如幻影般存在的塑膠水晶吊燈投射在牆壁上。即使是那個明亮溫暖的陽台,在現實中也因為改建而不再存在。藝術家懷念這些事物,但並不沈溺其中:陽台對應的室內是個用聲響與光影勉強撐起的日常,其他則是一個臨時的現場。此外,在水晶吊燈的影子下方,擺著一份這類老式吊燈的型錄,顯示著它曾經像小方格玻璃一般,普遍存在許多家庭的裝潢裡,自然也存在於許多人的回憶裡。

藝術家的原生家庭日常其實也只是許多人的日常。透過這種凡常化的距離,藝術家一方面在其中執拗地安置自我的情感,另一方面也述說著這種舊式的鄉愁在當代生活的角色。他拓印了門牌,並且將一件拼貼作品放在旁邊,後者令人想起藝術家較早的作品「拼貼 80sketch」(2016)。從某個角度來看,隱藏在甜美的主調下,柳橙細緻的酸甜甚或是苦澀,也未嘗不是某種家庭關係的自我表述。

像這樣因為移居帶來的情感張力或衝突並非已經消失或是不再重要,而是或多或少地從某種屬地式的情感,被框架到再現或是象徵層次裡,既是過去的事,但也在新的社群關係中重獲現在的意義。這樣的對比讓我聯想到另一個華文成語「南橘北枳」,同時也想到在陽台的字幕裡有「橙不是蘋果也不是橘子,它是它自己,它不是紅也不是黃,它是它自己」。張美宇的個展「橙」或許也是藝術家尋求個體安頓的一種方式,而他的作品同時也提示出人與家的情感連帶,如何在快速流動的社會裡仍舊成為一種持續但不失曲折的感性質地,並且足以在自發性的聯想中另行構築成獨特的創作。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