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美術館作為遊樂場:凱吉一歲親子版
分享 | 瀏覽數: 159

美術館作為遊樂場:凱吉一歲親子版

Author: 温欣婕, 2023年01月09日 21時49分

評論的展演: 凱吉一歲

在「NEXT——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展出期間,北師美術館二樓化身為一處「正在發生」的劇場,向台新藝術獎裡歷年來的得獎作品敞開邊界,並將其填滿展場開放的時間及空間,邀請社會大眾參與作品生成/展演的第一現場,以此探討當代藝術中創作者試圖不斷定義的問題——「藝術還能是什麼」。

 

追溯至1917年,馬塞爾·杜象(Marcel Duchamp)將兩件名為《噴泉》(Fountain)的小便池與《Bicycle Wheel Ready-made》的腳踏車輪的日常物品轉化為藝術作品,放到美術館內時,藝術的定義與價值便持續地被討論。杜象此舉不僅挑戰了精緻藝術中對「美」的定義,讓社會大眾開始意識到「美是無處不在的」,更在後續的作品中提出了「觀眾參與」的觀念。

 

時至今日,藝術一詞已逐漸地被挖掘出更多可能性,就如同2013年獲得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作品的《凱吉一歲》,對於大部分創作者而言,無論場地為劇場抑或是美術館,作品為延續「參與式創作」的概念,企圖將「藝術」轉化成動詞,打破畫框的邊界,乃至於場域中諸多的限制行為,與觀眾進行更多明確的互動,繼而塑造出一種新的觀演關係模式。

 

究竟藝術還能是什麼?作為此展限定版的《凱吉一歲》是隨著藝術家生命歷程所發展出來的親子版本,整場演出時長15分鐘,演出當天吸引眾多家長攜帶孩子進入展場,見證《凱吉一歲》的創作者們在美術館裡再現當年所打造出的聽覺遊樂場。

 

說起最初2013年的版本,《凱吉一歲》的三位創作者是以約翰·凱吉(John Cage)的音樂概念作為出發點,來重新定義「聲音的展演性」,並加上他們所關心的三個問題——「聲音作為媒介的重要性」「空間、物體與觀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及「觀眾與參與者的身分轉換」,鋼琴不只是單純「被拆」,而是能透過表演,將它放置在空間中生成另一種音樂與觀眾共振出新的關係。由此摸索出嶄新物質條件中的多重意義,重新界定(reframing)作品,打造出一個重視集體感官經驗的場域。如同這句話所說的:「藝術家的靈活手筆,讓參與者得以在一張面容中看到一千張人類的面容」,《凱吉一歲》所展示的作品——「預置鋼琴」及「蹺蹺板」,從未改變其表演本身的形式及意義,反倒是藉由「互動方式」影響參與者對它的感知和理解。

 

能被玩的裝置藝術

二樓展區的展覽簡介板旁有一架被「拆開」的*預置鋼琴(prepared piano),緊接著映入眼簾的還有一個特意為親子改製的互動性聲音裝置——蹺蹺板。

 

在展演開始前,這幾乎無人問津、無人敢動手的「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art),彷彿是個擁有神奇魔法的鋼琴,等待著召喚者隨時出現並使出咒語,讓它動起來。除此之外,鋼琴上還擺放著一些敲打棒之類的小零件,以及佈滿在這架鋼琴底下,猶如童話故事般氛圍的燈泡,正極力地閃爍著,給每一位等待這場演出的人釋放出巨大的吸引力和親和力,而此時此刻的觀眾,尚且不知道等等這兩個作品即將成為表演者的表演工具及美術館中可以被玩的「裝置藝術品」。

 

藝術作品與觀眾的距離經由互動變得可親近,打破了那種在美術館認識作品的既定方式,藝術品不再是只可以用看的,或是僅能在腦海中和它對話,而是透過觸摸也能達成認識、了解作品的目的。

 

孩子作為偶發性事件的加入

成年人的世界裡很清楚明白場域的更換,意味的是一個身分的轉換。即使美術館被視為是公共場合,但依舊有諸多限制與注意事項,而對於孩子來說,只要自己的行為沒有受到父母或是監視人的阻止,就算是美術館也能被當作成遊樂場。

 

《凱吉一歲》親子版針對加入孩子們的參與,增添更多有趣的互動元素,如表演場地中圍繞著三個互動裝置的木箱,讓觀眾不只可以用普遍在美術館站立觀賞作品/表演的習慣去面對作品,更是能進一步地靠近表演現場,進入表演中,參與表演。

 

整場的高潮是演出環節中,以開放選擇「敲擊樂器」為由,和孩子們互動,再現「以有機靈活的方式,讓美術館化身為作品的生成基地,而非展示成果的空間」這句話的真實畫面。就這種互動方式的緣由,負責策畫、創作主持技音樂設計林桂如曾提到,在《凱吉一歲》長達十年的創作過程中,發現孩子們的反應其實激起了表演者們更多的火花,他們對表演的投入,猶如是從一個被動觀眾的角度轉變為積極的參與者,因而決定計畫讓更多孩子的參與以作為偶發性事件,實則是為每一次表演增添不一樣的火花。

 

關於聲音與音樂、肢體與舞蹈

回應作品所帶來的問題意識,場域中的主體能動性確實會大大地影響了觀眾對作品不同的思考方式。在參與《凱吉一歲》的過程中,表演者對聲音透明化的操控與表演者機械般的動作,皆讓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但當孩子們也隨著音樂擺動著身體,扭曲地模仿各種表演者的動作時,其他觀者亦不約而同地開啟了對這個作品的多元視角,繼而重新審視自己與作品的關係。

 

聲音本身沒有政治性或社會性,但當聲音重新地被有意地編排出節奏,便成為音樂,創作出故事性般的場景時,在參與者的腦海裡成功地開啟一個新的想像空間。隨著節奏的起起落落,音樂在這裡作為一種運動,不僅是「音樂時間中的普遍性運動」,而是帶動著大家情緒的「視覺流動」。這種既熟悉又充滿流動性的想像空間,開始獲得描繪,跟隨者表演者的肢體動作與敲擊樂的快板,或動或靜,形成了某種感官張力。

 

突然之間,整個演出的聲音從能見變成不可見,演出的尾聲透過表演者誇張的肢體讓觀眾的視線再一次地落在蹺蹺板造型的聲音裝置,它所發出的聲音由誰來控制呢?原本的聲音產出由「動態雕塑」操控,過渡到對水柱的施壓便可以發出電子音的聲音,只要像日常中在遊樂場玩蹺蹺板那樣便可以和作品對話,因為裝置會隨著蹺蹺板上的壓力自動產出聲音,或是說音樂。與此同時,精彩絕倫的表演也在孩子們興沖沖地想要玩翹翹板的那刻結束了,而此時此刻孩子儼然成為聲音的操縱者。

 

從這個參與式的作品中,我著實能感受到當代藝術中創作者所要表達的問題,雖然說現今有很多藝術作品是自然而然地針對觀眾的感受去做實驗性設計,簡單來說就是以觀眾為導向去創作,但所謂參與性的矛盾或是特殊之處在於,這類演出賦予觀眾一個核心角色,要求觀眾加入作品,並參與其中,成為作品的一部分。可就另一層面來看,觀眾更多的是被限制了思考的可能性,藉由設計體驗環節,奪去了觀眾觀看的自主權,極有可能地稍作不小心便會將這樣的身分視為一個客體,而非真正的主體。

 

*預置鋼琴(prepared piano):意指將物品放置在鋼琴絃上,影響、改變鋼琴發聲的演奏方式(常見的像乒乓球、紙片等等),這些在琴絃上跳舞的小東西,總是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參考資料:

預設鋼琴介紹:http://pfestival.tw/「活動介紹」預置鋼琴一窺究竟/

 

 

相關評論

遙望凱吉:《凱吉一歲》的回敬與再創新 [2015年特約評論人] 邱誌勇

打破既有規則重新組合-關渡藝術節:《啟示錄》與《凱吉一歲》 Daphne Lai

陋巷、斗室裡的驚奇與悸動 --- 陳漢金

多層次震憾--《啟視錄》+《凱吉一歲》 愁雲

跨越人群,現場藝術的觀眾身體性 — 綜觀2013下半年以來「空間跨域」作品 admin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