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牆裡牆外 葉名樺穿越時空的建築劇場
分享 | 瀏覽數: 1322

牆裡牆外 葉名樺穿越時空的建築劇場

Author: [ 特約評論人] 羅苑韶, 2020年06月05日 16時54分

評論的展演: 【王大閎建築劇場】牆後的院宅

《牆後的院宅—之上》演出側拍

《牆後的院宅—之上》演出側拍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紅磚牆前後,伊人穿越不同時空,觀眾見證一幢歷史家屋的時間感。仰望,隨演出者拉開空間的維度,撩撥對前人生活情趣的懷想。

編舞暨舞者葉名樺近年來陸續在台北北師美術館和南投毓繡美術館等空間演出過,這次應北美館王大閎建築劇場的表演計畫邀請,創作「牆後的院宅」,分三階段演出。主辦單位堅稱三階段演出之間雖有連結,但不影響獨立觀看。

座落在公園裡的王大閎建築劇場,北美館解讀這是將建築視為「本身作為一種上演生活的劇場」;建築在這裡又能當作動詞,去建築劇場。重建建築師王大閎的住家宅第,希望藉此推動台灣建築史及引介建築美學。(北美館官網)

《牆後的院宅》第一階段「之上」,入場觀眾被告知採移動式觀看。入夜時分,表演者出現在大門閉鎖的宅第門前,在紅磚牆腳、及牆外與玻璃屋書軒之間的狹長過道遊走,伸展肢體在空間移動留下軌跡,帶領觀眾細細感受平日信步穿越的空間。周圍是通勤下班時間的車輛聲、和天空偶爾大聲呼嘯過的飛機聲響,在眾多城市機械喧鬧聲中,人們只想定睛看紅磚牆和身穿絳紅色舞衣的表演者。

隨著夜色進一步加深,葉名樺出現在紅磚圍牆上方,她將身上的舞衣固定在一側牆垣,緩步向另一頭,讓舞衣布幔隨著她的行進延伸,緩緩蔓生在牆上。走到近中間停步,她向身體兩側平伸出雙臂,撐開披在身上的白布,身後映照皎白月亮。在交響樂聲中,她展翅般的姿勢維持一段時間,周遭幾隻夜蛾圍著她這隻佯裝要飛翔的形體飛來飛去。

葉名樺在紅磚牆面及牆上,腿或手和短牆成90度的簡單動作,或在燈光下、也在陰影裡,她的表演讓單單腿部和手臂都充滿姿態。

宅第的大門將觀眾阻於門外,演出以影像的形式透露屋內空間,敘述這裡曾是屋主喝茶、休息,穿衣戴帽的生活起居空間(陳武康搭配影片演出)。接著,著旗袍的葉名樺從影像中走出來,她襯著配樂開口唱歌,活脫脫是上世紀50年代的歌姬。她實際開口不唱,搖著一把檀香扇,走進觀眾群,神態自若、全身是戲;然後點一名男士和她共舞,舞畢,兩人手挽著手沿著小徑走進夜色。

《牆後的院宅—之上》演出側拍

《牆後的院宅》以王大閎住宅院落為演出空間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牆後的院宅》表演計畫裡,「空間」是演出人之一,表演者依空間特性設計劇場演出。可以想見,王大閎建築劇場作為演出人,是為推廣讓更多人來認識這個空間,以及對王大閎及其作品的興趣(他最知名的公共建築設計是台北國父紀念館)。表演第一階段「之上」的觀眾被挑引的還屬「認知」層次,也就是對地方的概念、和紅磚矮牆。儘管演出中設計影片呈現這座西式現代建築特殊的中式元素圓窗,但由於缺乏內部整體空間感,難感受到窗的位置及其作用。當然,「之上」反映這棟建築的生活文化,足以挑起從未踏入王大閎自宅的民眾參觀興趣。 

演出場地腹地限制,儘管設計讓觀眾自由移動,但實際上,整個表演都在一個鏡框概念裡,如讓觀眾坐定在磚牆對面觀看,不會影響整體感受。

「之上」加上第二階段「遊院」的表演將剪輯影像在場地白日開放時間播放。「之上」充分展現宅第外圍向度,預計「遊院」將打開大門,帶觀眾入內。現場播映兩階段的影片令人期待,有助拓展人們對空間設計使用的想像,得知原宅於1953年設計,更令人想挖掘一路走來的建築史。

第三階段「過日子」,如題名,邀觀眾不只是被動觀看,而是成為空間使用者,全部場次僅供12名觀眾參與。看到計畫簡介,不禁要鼓勵北美館,不妨展延「過日子」的表演體驗,讓空間有更多機會以演出方式走近並影響群眾。

相關評論

從一支筆。開始。過日子 --- 張啟豐

2020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 黃大旺

2020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疫/藝起~~凍/動齊來 --- 張啟豐

牆與之上──月球 + 月亮 --- 張啟豐

上紅牆 --- 高俊宏

不到院宅,怎知夜色如許?——傳統/中國 + 現代/西方 --- 張啟豐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