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紀慧玲 / 第十二屆第三季提名名單
分享 | 瀏覽數: 1818

第十二屆第三季提名名單

提名觀察人: 紀慧玲 , 2013年11月12日 18時31分

第十二屆第三季提名單

紀慧玲:第十二屆第三季(7月1日-9月30日)

作品名稱

作品呈現時間‧地點

提名理由簡述

柏優座《獨、角、戲─吉嶽切》

時間︰2013/7/26-7/28

地點︰國光劇場

跳脫傳統敘事,以解構法重建「角兒」形象與內涵。多重空間敘事與多重表演關係,建立起敘述者 從「他者」立場觀視自身與命題的辯證文本,不僅清晰詮釋了「角兒」的命題,亦開展出戲曲劇場空間與文本敘事的實驗性。

賴翠霜與舞者們《家.溫∘C》

時間︰2013/7/26-7/28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半紀實性的家庭暴力書寫,舞蹈動作疊合著高度意象,並輔以影像、空間、物件,出入寫實與意象之間。情緒張力由小而大,瀕危感時時逼臨,舞者動作轉換快速且激烈,身體表現出極大力度,劇場性強烈。編舞家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值得肯定,雖保留一絲救贖,仍藉舞作產生了批判力量。

奇巧劇團《波麗士灰闌記》

時間︰2013/8/3

地點︰台北中山堂戶外廣場

挪借經典文本《灰闌記》,揉和戲曲戲中戲、歌舞劇,重寫一則現代辦案諷刺劇。三層文本交織妙趣橫生,人物與對白刻畫鮮明,並直刺時事,給予當今政治當頭棒喝。戶外表演舞台場面雖稍顯紊亂,但節奏明快,且實驗精神可佳,直接跨越戲曲劇種、傳統、現代戲劇界線,將戲曲轉化的可能性再添一筆。

2013新人新視野「戲劇篇Ⅰ」:

陳仕瑛《山地話》 

時間︰2013/9/5-9/7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衍繹品特同名劇本,將語言強大的疏離與控訴,改以肢體暴力予以強化,同時將觀眾納入為群眾一部分,刻意拉近暴力的趨身感。演員強大的感染力以及導演調度空間能力,讓封閉空間裡的暴力無所不在,多語語言的使用亦將原劇對單一語言的壓迫改寫為更貼近台灣現實。導演在空間、語言、肢體、觀眾各層面上能統攝為一美學觀,完成度極高。

2013新人新視野「戲劇篇Ⅱ」:

李銘宸《Dear All》

時間︰2013/9/5-9/8

地點︰台北文山劇場

從群眾(all)出發,步步挖掘親愛/可愛(dear)的多面性。一幕幕社會事件連綴,再延展為故事背後的故事,多是畸零、背叛、傷痛、死亡等情狀,如此展陳「我們」「人生」可悲可情的多面。導演善用翻轉、重寫的手法,前一刻看似正常的關係,下一刻忽然反面化,荒謬與笑點並置。而最精彩之處在於,導演透過集體即興手法連番翻轉層層關係,同時也將道具、舞台「即興化」,類似垃圾的物件因而布滿舞台,這些物件同時成為視覺意象,直指一幅垃圾拼裝的人生。《dear all》可看做八0後青年世代小劇場工作者善於將語言、劇情、結構「解構化」,對語意、符號剝離能力駕輕就熟;就《daer all》來說,不只玩弄反面手法,也試圖深入社會底層或生命幽微暗影,讓我們看見青年世代面對社會真實不迴避的態度。

身體氣象館+韓國空間劇場

《安蒂崗妮》

時間︰2013/ 9/20-9/28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編導無意搬演翻譯文本,而是將此希臘悲劇改寫為一則千古預言式的控訴國家奏章。安蒂崗妮與克里翁的對峙從人倫與法理層面,被衍繹為人權與國家、正義與法治的對立,用以呈顯東亞南韓、中國、台灣曾經共有的人民反抗經驗或起事,國家暴力施加於人民的恐怖殘殺。四名演員分別來自南韓、中國、臺灣,語言交代了東亞各國身份,同時,也在後段報告劇式的直接控訴裡,扮演了演員本身的在籍身分。導演運用簡潔有力的形式,大量語言文本、很少移位的身體表演、象徵動作(如克里翁的抽搐、強迫性擦拭,安蒂崗妮哥哥橫陳覆地的屍身狀),以及斜度陡峭同時質樸無色的三塊高低錯開的木板斜塊、泥沙,做為表象方式,意象簡潔卻能產生逼迫力量。南韓兩位演員表演能量很高。編導改繹本文句優美流暢,卻能直指核心,揭發國家治權管理、壓迫人民的真實。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