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郭亮廷 / 第十三屆第一季提名名單
分享 | 瀏覽數: 2332

第十三屆第一季提名名單

提名觀察人: 郭亮廷 , 2014年05月02日 13時19分

第十三屆第一季提名名單

第一季(1月1日-3月31日)

作品名稱

作品呈現時間‧地點

提名理由

林欣怡《復活‧餘地》

時間︰2014/3/1-3/30

地點︰誠品畫廊

連橫說「台灣固無史也」,今天的台灣藝術差不多仍然是無史也,台灣當代藝術迫切需要田野調查、建立檔案,否則我們只有繼續追逐國際樣式的份。林欣怡的「半紀錄片」,一半填補了這項歷史空缺,另一半是她以藝術的手法,拍出其他藝術工作者在歷史空缺中的存在狀態。在此,藝術的檔案成為檔案的藝術,藝術成為建立檔案最好的方法。

黑眼睛跨劇團「パン(音同胖)節」

時間︰2014/2/20-3/9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パン節」包含六場演出,必然各有優缺點,我重視的是「胖」作為策展的概念。在這個身體想像非常貧瘠的年代,能否從社會史、文化史、藝術史的角度,對「胖」進行想像力的考掘?面對「胖」等於好吃懶做的約定俗成,「胖」有多少身體政治的能動性?我期待這樣的討論能一屆一屆持續下去。

山宛然 x 弘宛然《聊齋,聊什麼哉?!》

時間︰2014/3/21-3/23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論者提到,這齣戲仍舊沒有克服現代劇場空間太大、視角固定、可是布袋戲偶太小的問題,以及它在戲服上裝神弄鬼、真正鬼魅的卻是偶頭等等,這些我都同意。但你也不能否認,明明去看布袋戲,進場卻看到自然主義的洗衣店佈景,很難不嚇一跳;透過新聞直播,將「操偶」延伸成媒體對人的操控,更是非常的王嘉明。若是能運用大量的布,把布袋戲和物件劇場一起玩,這場實驗也許玩得更徹底?

陳伯義「紅毛港遷村實錄」

時間︰2013/12/27-2014/2/16

地點︰關渡美術館

當初攝影就是仗著客觀性打倒了繪畫,九○年代的冷面攝影甚至把客觀性變成畫廊的賣點。然而,陳伯義的攝影並沒有掉入這種客觀性的消費,而是運用打光的技巧創造出一種「假客觀」,把洞穿的廢墟和遠方的工業區壓扁成同一個平面。借用陳界仁的說法,就是為台灣無縱深也無眾生的開發主義,留下見證。

音地大帝「大腸花」、「小腸花」

時間︰2014/4/8~

地點︰立法院中山南路正門口

「太陽花」運動雖然湧現巨大的、藝術和非藝術的創作能量,要提名卻很困難。除了「藝術不藝術」的爭論已經夠難,更難的是,提名的舉動不可避免的把集體參與的成果,窄化成少數個人的功勞。究竟,運動如何撇清個人崇拜和英雄主義?這不是領袖人物說了算,因為領袖人物再低調,也抵擋不了媒體的造神運動。顯然,運動必須有自己的一套媒體策略,可以讓焦點回到群眾身上,而這就是「大腸花垃圾話大亂鬥論壇」比「太陽花」強的地方。它不只像「賤民解放區」一樣,釋放了運動期間被糾察隊、被和平非暴力等自我檢查的暴力打壓的不滿,更在於它挪用了談話節目、地下電台的媒體語彙,打造了一個素人表演的舞台。不只是隨便的素人都能登場,而是上台必須先飆國罵的規則,讓所有人──不管你是教授、律師、學生領袖、上班族、阿公阿嬤──都回復飆罵的素人身分。再說,提名音地大帝,應該不會有覺得是在收割吧?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