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失「意」——李銘宸《Dear all》行為演出
Author: 邱珮瑗, 2014年06月21日 11時51分
評論的展演: 第12屆台新藝術獎大展
集體失「意」——李銘宸《Dear all》行為演出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邱珮瑗
當能指與所指失去了相對關係,當意符和意旨之間失去意義的鏈結,符號還存在我們的所感中嗎?在安全帽成為孕肚或者啤酒肚的剎那,在皮帶成為竹蜻蜓或螺旋槳的同時,我們在片刻的時差中獃痴困惑。直到過往的制約與生活習慣慢慢襲來,斷片紛飛的意義才塵埃落定,物件與其投射的意義被肢解後重新拼貼,在李銘宸於北師美術館的現地演出中,表演和觀眾都陷入意義消解、抵抗無效的迷幻時刻。
對白開始出現的下半段戲劇裡,人體成為物件,物件依舊物件,在人體扮演的電視機發出嘈嘈信息時,我們什麼都聽到了卻什麼都聽不懂。或許就像戲劇中不斷出現的料理:茶碗蒸布丁,我們都看見了、聽到了,卻茫然陌生充滿期待。我預期廚師會自蛋奶各異的原件中製造出茶碗蒸布丁,怎知道茶碗蒸布丁就只是茶碗蒸與布丁的拼裝,僅是以交換的包裝方式就構成茶碗蒸布丁。我的期待不被完成,一如那些失去功能的物件,只能成為無用的垃圾,但這種期待落空的心裡,卻在制式化且不斷復述的對白中,產生新的荒謬感。荒謬感讓我們得以對著他者的演出嘻嘻笑笑,笑著笑著自己也成為荒謬的一員,卻只能跟著觀眾繼續笑下去,無法克制自己停不下來的笑聲,甚至笑著擠出了幾滴淚來。
《Dear all》神秘地在看似向眾人敘說的公開中,卻隱隱地只召喚各個觀眾私密過往,卻你所見得的必定與我不同,我們各自生產自己的無用之物,在自己堆構的垃圾堆中生活,你所記得的畢竟與我不同,我們各自關照的對象不一,然而我們卻又都存活在同一個空間裡,聽到同樣的笑話時會露出深淺各異的笑容。
親愛的全部,親密的所有,我們好遠又好近。
相關評論
期間限定活動:第12屆台新藝術獎大展開講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