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以觀演與城市對話
分享 | 瀏覽數: 1042

以觀演與城市對話

Author: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作者/楊美英], 2015年01月27日 18時10分

評論的展演: 2014超親密小戲節 《洗》

原文刊載於2月號文化快遞「快遞藝評」,「快遞藝評」由「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與台北市文化局「文化快遞」合作多年,針對近期台灣表演藝術類藝文活動,提出專業評論,讓讀者看見台灣表演藝術的多面向議題與探索。

臺北,是一座什麼樣的城市呢?2014年10月下旬的「超親密小戲節」、11月中旬的《洗》,可說提供了很好的實例:通過觀演行動,與這座都會大城在不同的區域,進行有別以往的交流,開啟了新鮮的視野與對話。

 

透過觀演行動與觀眾對話

《洗》,乃是狂想劇團導演廖俊凱策展,選定北投一家歷史近60年的「賓城旅館」,現在以新團隊新形態經營的「Solo Singer Inn」為表演空間,邀集了4位演員的獨腳戲:黃民安《玩牆》、賴舒勤《婷婷》、許家玲《卸妝》、陸弈靜《衫水》。

在演出開始之前,全數8位觀眾先在隔壁咖啡館登記住房卡,然後在旅店一樓等候,突然沒有任何預警的、一堵在櫃臺上以紙盒疊成的高牆被推倒,轟隆響聲之餘,《玩牆》的黃民安現身,在有力量的沉默之中目視每位觀眾後,開始兼負引導前進、轉換欣賞空間的重要任務。這一段相當迷人,表演者持手電筒照射牆上的舊式壁燈、櫃臺外桌上的縮小版迷你建築、生活用品等,藉著調整手電筒的距離遠近和位移,改變光影的效果,或是折射出晶亮剔透的光線、無比美麗,或是投射在牆面形成物件數倍大的巨影;在無語的過程中,放大了日常生活中的細碎美感和想像,有些就像波光瀲灩淌水悠悠,有些則似城市大樓矮房街道的局部取景,於是,觀演之際,也彷彿開始了一種另類的心靈視野洗滌儀式。

接著,樓上跑下來一個身著白襯衫百褶裙的高中女學生,神經質的表情與喃喃囈語,讓觀眾初識了《婷婷》。之後,跟著黃民安上2樓,進入擁擠的窄小房間,懸掛著女生褻衣、雪白床單,四處佈滿繽紛色彩的玩具雜物,進一步認識了一個痛苦掙扎的青春靈魂,其中「婷婷」和電風扇激動對談到出手痛打的擬人互動一段,情感強烈而鮮明。隨後,觀眾陸續看了《卸妝》、《衫水》兩個獨腳戲,以及交錯進行的《玩牆》、《婷婷》,跟著流轉於老舊建築的各個空間,在無聲中來回上下,不僅構成《洗》的展演,更完成了一趟位於新北投溫泉路一座老派旅館的寧謐迷離之旅,頗有魔幻超現實之感。

 

邊走邊看的小戲節

至於10月下旬,個人首次經驗了飛人集社2014「超親密小戲節」的兩條路線:大稻埕、忠孝新生區,前者穿梭於臺北保存完整的老街區內的道路窄巷小弄,為沿途精緻華麗的百餘年建築藝術一再驚艷,進出近年如雨後春筍般的文青店,觀賞《鉛筆旅行》、《柴房會》、《日常生活》;後者則是來到了臺北交通幹道旁一家剛開始試營運的精品式新旅館,於內部的餐廳、客房等欣賞《瑪格麗特的夢幻時刻》、《小國王》、《島》。(註)

簡言之,6個作品各自使用不同的媒體、形式,各有特色,不禁佩服策展人石佩玉的運籌帷幄、規劃其觀演流程,營造了筆者在臺北少有的看戲經驗,因而理解這系列所謂的「親密」,除了將觀眾帶入非典型的劇場空間,拉近觀眾與表演,同時搭配了散步,重新解構了觀眾與觀眾、觀眾與城市的關係。而且,策展團隊也頗用心設計散步路線,譬如,走在大稻埕區的途中,志工帶領觀眾穿越一處社區公園,刻意停下腳步,簡介地方文史素材,原來是為了等待旁邊一座李臨秋紀念雕像前的定時音樂播放《望春風》。如此一來,來自各方的觀眾都可以跟隨表演場域的移轉而親臨了平日未必有機會到達的所在,在城市某處留下了個人的特定記憶,在疏離之中建構了具體的認知或情感連結。

也因此,期待下一屆的小戲節,是否可能讓若干作品的文本與進駐表演的空間,或是該區域產生更多的互動與呼應,藉此形塑城市場域的認同或想像,引發表演、觀眾、與城市之間進行更多的對話。

 

註:關於「第五屆超親密小戲節:大稻埕、忠孝新生區」演出作品的討論已另書寫於國藝會「表演藝術評論台」網站。

 

相關評論

縱觀 超親密小戲節 五年一路走來 [轉載] 2014小戲節駐節評論(五):鄭淑芸

「偶」與「節」--從「2014超親密偶戲節」說起 [轉載] 2014小戲節駐節評論(二):莫兆忠

超.親密.日常旅記 [轉載] 2014小戲節駐節評論(三):林正尉

在身邊的世界旅行 [轉載] 2014小戲節駐節評論(四):郭亮廷

親密的代價與條件──五屆超親密小戲節的回顧和出發 [轉載] 2014小戲節駐節評論(一):傅裕惠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