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演繹食物的多重視角:短評《食物箴言:思想與食物》
分享 | 瀏覽數: 2837

演繹食物的多重視角:短評《食物箴言:思想與食物》

Author: [2015年 特約評論人] 邱誌勇, 2015年02月17日 23時32分

評論的展演: 食物箴言:思想與食物


黃博志〈蛋白質男孩〉圖版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自人類脫離了原始生活為了滿足生理飽滿需求以來,食物從來就不僅僅是一種人類生理性的對應物質客體。飲食不僅彰顯「信仰」、表意「欲望」、象徵「文化」、召喚「記憶」、構連「關係」、再現「墮落」、建構「知識」,也製造「消費」。飲食可以是物質性的、也可以是精神性的、更是文化性的。而這八個面向正是《食物箴言:思想與食物》所串聯而成的複雜表意。此展由蕭淑文與簡伯勳策劃,邀集二十餘位當代藝術家,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展開演繹飲食的多重視角。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展中,有許多藝術家展出了新創作的作品。

《食物箴言》從欲望、消費與墮落三個面向展現藝術家們面對人類生理與心理需求的景況。被極度放大的甜食(李明學的〈甜甜圈〉)、被捏爆的水果(何采柔的〈記憶過曝〉)等作品彰顯著過度飲食的人類欲望;一箱箱靜置的蔬果(劉信佑的〈超級市場〉、矯作姿態的野餐意象(廖祈羽的〈美好的一日〉)則是批判著食物供需間的戰爭;鮮豔的田園意象(陳慧嶠的〈罌粟花〉)、充斥著刺鼻氣味的裝置空間(黃博志的〈蛋白質男孩〉)則是將世俗的食物抽譯成充滿幻象的享樂天堂。

其次,從社會層面觀之,《食物箴言》始於個人記憶,更拓及到社會關係面向。透過記憶喚醒了人們的各種情感聯繫(楊俊的〈回家—日常生活結構〉);同時,透過食物也扣連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袁廣鳴的〈預言〉、郭文泰的〈食戰〉、涂維政的〈情人節快樂〉等)。而參展的藝術家們讓人們也感受到從個人情感、家庭儀式、人際關係等不同的社會儀式面向。最後,《食物箴言》從更巨觀的文化與知識體系面向切入,楊俊的〈飲、食、藝術、生意〉與湯皇珍與謝東寧的〈生成〉同時以人類的書寫文明形式轉化飲食的物質性與生理性,探究食物與文化之間的關係。而張暉明的〈蘋果樹〉、邵樂人的〈騷莎人生〉,以及廖堉安的三件壓克力作品則是透過多元媒材談論關於飲食的知識。

正如策展論述所言,食物起源於味覺,卻跨越了視覺、嗅覺、觸覺等感官經驗;食物亦有著心理、生理、自我概念、階級、信仰、價值觀等不同面向的社會性關係;食物更是風俗習慣、制度思想、禮教儀式等文化性的總和。透過《食物箴言》一展,觀者可以透過藝術家的思想視野與創作策略開展個人精神性的饗宴。


楊俊〈飲、食、藝術、生意〉圖版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相關評論

重拾感官:北美館的「食物箴言:思想與食物」 --- 簡子傑

第十四屆第一季提名名單 --- 簡子傑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