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簡子傑 / 第十四屆第一季提名名單
分享 | 瀏覽數: 1959

第十四屆第一季提名名單

提名觀察人: 簡子傑 , 2015年05月07日 16時42分

第一季(1月1日-3月31日)  

作品名稱

作品呈現時間‧地點

提名理由

《食物箴言:思想與食物》蕭淑文策展

2015/2/7-5/3

台北市立美術館

1. 北美館一樓很少看到這麼多台灣藝術家作品;2. 「食物箴言」是一個藉由食物的感官性,因而十分好看的展覽,這種「好看」雖然看似消費,因而抹去了沈重的生命政治意義,然而,如果說「食物箴言」提供的策略是一種必須要貼近自己的「誘惑」,當我們早已習慣用「緊」的態度看待這些公共議題,因而排除了對參與性創作必要的私密性,看似輕鬆以對的好看無意間卻正視了一條早被遺忘的禁忌,一個更關注個體並且讓台灣當代藝術的脈絡得以浮現的禁忌——例如,90年代台灣當代藝術的「生猛」修辭在面對感性議題時所採取的誘惑策略,如今已離我們十分遙遠。

生命與靈魂,回家的路:王有邦個展

2015/2/28-4/5

海馬迴光畫館

王有邦與好茶部落的影像關係不僅止於單純的文獻與影像紀錄,正如同海馬迴光畫館為王有邦攝影作品所搭建的裝置也不僅止於某種形式語言的介入。「生命與靈魂,回家的路」始於古道的佚失,卻也不會停留在重建完成之日,這是一趟未曾抵達終點的回家之路,卻是一趟持續不斷的旅程的開始,王有邦創造了一個與部落間保有各自差異的生命敘事,而海馬迴光畫館的角色,則是讓這段仍持續發生的敘事為我們所知,讓攝影的「看」成為主動的閱讀,王有邦的攝影不單單是為了被看而保留,而是為了成為所有的參與者與其生命故事的未來證物。

劉玗個展《不可見的身份-花蝶租來的人生》

2014/12/6-2015/1-11

誠品信義店

以當代藝術之名,劉玗自己撰寫了一本言情小說《花蝶租來的人生》,並進入了誠品書店的藝術書區,而非那仍待開啟的言情小說區——這項藝術計畫創造出的問題意識,不單是質問言情小說與當代藝術間的距離,也事關支撐起高檔書店店藝術書區的資本力道,畢竟正是在文創消費者頂端的誠品書店,才存在著一股意願框架出當代藝術榮景的文化力道——如果說,在這兩種力道間,多數的言情小說(中年)讀者都不曾看到他們的位置,劉玗的介入除了為既有的當代藝術脈絡開拓了一條新的內容支線,也以一種和緩的口吻,提醒我們,真正的讀者仍然缺席。

張君懿個展《一時之間》

2014/12/20-2015/1/25

弔詭畫廊

無論是影像的採集與後續編制,張君懿的「一時之間」不僅細膩地凸顯了某種反覆循環的時間性,也透過簡潔的圖像選擇與影像裝置,與弔詭畫廊本身極為特殊的空間紋理產生極為獨特的連結,最終造就了一種像是非場所同時又混雜著在地性的奇特空間經驗,一如她以巴黎近郊十多座旋轉木馬拍攝而成,華麗又潛伏悲傷的「卡羅索爾華爾滋」系列。

黃海欣個展《闔家觀賞》

2015/1/17-2/14

非常廟

有別於過往以政治圖像為題的畫作,黃海欣的「闔家觀賞」,主要發生在一些平淡無奇的日常場景,裡面的人專門做一些符合或不符合這個場景的事,以致於產生某種淡淡的無聊或荒謬感,好像也是要揭露某種夾雜於台灣特有的前現代婚宴儀式與資本社會家庭想像的虛偽性,但特別是展中兩幅大張的鉛筆畫,在這些技術門檻更低卻仍保留了藝術家筆觸風格的畫作中,卻讓我們聯想——畫這些的人其實也身處於同一個場景中,畫家就像個因為感到無聊於是就在餐巾紙上塗抹的小朋友,夾在這個有作為(因為在畫畫)與無能(因為場景真實一如過往)的縫隙中,奇異地折射出一種不那麼甘願的當代生活感。

相關評論

影像,待確認 --- 郭昭蘭

重拾感官:北美館的「食物箴言:思想與食物」 --- 簡子傑

王有邦,在海馬迴光畫館中的影像裝置 --- 簡子傑

第十四屆第二季提名名單 --- 紀慧玲

2015年度觀察報告 --- 林志明

第十四屆第一季提名名單 --- 郭昭蘭

《生命與靈魂,回家的路》-王有邦個展  [2015年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演繹食物的多重視角:短評《食物箴言:思想與食物》 [2015年 特約評論人] 邱誌勇

第十四屆第一季提名名單 --- 林平

2015年度觀察報告 --- 簡子傑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