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屆第二季提名名單
第二季(4月1日-6月30日) |
||
作品名稱 |
作品呈現時間‧地點 |
提名理由 |
身聲劇場《厝邊皮影班》 |
2015/4/24-4/26 竹圍工作室十二柱空間 |
充滿手工感的一齣製作,一群邊緣人演繹的荒謬悲歡劇,影戲與戲中戲與現實人生,交織出悲喜莫名的感傷與歡樂。劇中人物定位塑造、對白、動作設計寫實細緻,動作、音樂、影戲與場面調度生趣靈活。影戲常被作為表演虛實隱喻,此劇卻不只做形式借用移轉,而是戲文與場上發生故事巧妙糅合;扣著求神拜佛祈求發財的最底層生存願望,將底層階級、移工的生命願景與生存景狀,以一齣扮大戲的荒謬情境勾描出來。劇中對底層的描寫看似輕鬆,實則貼近現實,底層對待移工的潛藏歧視凌厲寫實,雖是最後一筆,卻給了全劇最沈重也最精彩的結語。 |
雲門2 春鬥2015--鄭宗龍「來」 |
2015/4/24-5/24 淡水雲門劇場 |
鄭宗龍取靈感於乩童上身經驗,試圖讓舞者身體同樣具有形/神快速轉換,或者二元合一的可能。從動作與姿勢的安排介乎快速流動與剎那停止,場上畫面並存世間流相與抽離靜息,編舞試圖捕捉台灣民間性的某種世俗與神聖混沌一體,既斑斕俗爛又縹緲出神的交織氣味。雖然文本未臻清晰完善,音樂詮釋過於入世,但動作發展精彩,仍不失為充滿可能性與台灣身體性發展的潛力作品。 |
馬華文學劇場—《我是一件活著的作品(高俊耀)》 |
2015/4/29-5/3 齊東詩舍 |
馬華詩人木焱的同名詩作,高俊耀不僅演繹詩作內容涉及的殖民、教育等歷史夾層敘述,更將「文字」/「語言」脫骸成為具有主動人格的角色,當演員的手在窗面上劃出一道道彷若字跡的手痕,當學校教條式的思想洗腦化為黑板文字「演出」時,這些原先被用來表述立場或思考的字,有了動能,彷彿會行動,會自己說話,有立場,甚至,有最令人震懾的權力。詩被「有形化」,不是詩的內文,而僅僅就是字本身,因為文字承載太多意義與陳述,高俊耀讓「字」自己出來表演。這個面對詩文的表意內涵,物質性地將文字人格化,無疑是相當精彩的權力轉化象徵,某種「小說情節化」的翻轉木焱詩作背後的敘事。場上演員因此成為字的使者或役使者,她們是字的化身,也同時成為詩文的化身。在最後一幕,演員踩著步伐接近觀眾,在「莎韻之鐘」的台日雙語歌聲中,她們先前所扮演承載的諸多訊息,瞬間堆疊成歷史的魅影,向現實(觀眾)逼近;彷彿要揭穿真相或有所行動,卻在最後一刻,他們終究沒有踏穿/改變歷史位置,停留於窗後。高俊耀除了將文字人格化,還利用現場環境,將觀眾阻隔於窗門之外,一切掙扎顯得有距離,同時讓觀眾感覺束手無策。雨衣的穿脫,形同一切箝制,即使薄膜般,卻黏搭於身上,令人燥煩難安。 |
馬華文學劇場—《山瘟(區秀詒)》 |
2015/5/28-5/30 齊東詩舍 |
馬華作家黎紫書同名小說《山瘟》描述的是一位馬共份子返魂式的記述與悼亡,充滿超現實感的文字與出入熱帶森林形塑的魔幻時空感,讓小說本身歷史的沈重感與馬共歷史的不可言說政治性,如森林迷霚般濃濃重鎖。區秀詒將冷戰時期大量有關內戰、馬共、政治議題新聞片,透過現場電影手法播放,但這些記實類的影片在現場播映操作下,影像俱漫漶模糊,不僅具象不可辨,更甚且成為隱晦不清的光影光圈而已。如此隱喻著歷史如墜迷霧的難以復現與解讀,更是對這些新聞政治宣傳片的偽真實性的反諷方法。現場電影的手工操作感回應了馬共內戰當時的文明質感,也說明著國家政治統治手段正是影像媒介的誕生與操作。現場聲音(音效)的置入,塑造了強大的戲劇氛圍,在這場失語失聲失去影像的歷史重返歷程裡,現場聲音再現了可能的敘事,那是依稀可辨關於槍聲、都市、蟲鳴鳥叫、飛機、多語腔語言、孩童、嘆息聲等等飄忽閃現訊息的世界,一個只存在於不可見的歷史影像底,卻具有真實傷痛聲音的國家/人民歷史。 |
1+1雙舞作--何曉玫《假裝》 |
2015/6/13-6/14 國家戲劇院 |
戲劇性與文學性的演繹,透過肢體動作、舞台布置與場面調度,將愛情的競逐、失落、個體的孤獨,精彩呈現。舞作剖析力道犀利,令人不寒而慓。 |
1+1雙舞作--林文中《空氣動力學》 |
2015/6/13-6/14 國家戲劇院 |
繼《長河》之後,再次實驗身體論的可能文本,所謂「去中軸」的身體動能如何產生漂浮感,雖過於滿溢的舞台裝置與音樂籠罩下,反而無法輕盈,但身體連動式的序列有某種彰法,實驗仍在進行,有更進一步的開展。 |
黃翊工作室+《黃翊與庫卡》 |
2015/6/26-6/28 淡水雲門劇場 |
人與機器的雙重凝視,不僅是編/舞者為自身創造、同時一手可操控的共舞對象,也是編/舞者將肉身的運動覺受交由/授與機器來重新編組、呈現。在此雙重性上,不僅物役於人,同時人亦役於物;換句話說,機器成為人的擬造物的同時,人也成為機器的囚犯。我們在作品裡不僅看到人與機器攸戚相關緊密依存的孺愛關係,也同時看到彼此控制、制約、甚至宰制一切的奴役關係。作為舞蹈與編舞,這支作品除了機器/科技與人的哲學命題之外,也在身體語言上探索運動與詩意的同步對話。 |
王有邦個展-生命與靈魂˙回家的路 |
2015/5/26-6/28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
不純以作品言說,而是以時間(老人照片)、空間(地理繪圖+照片)的布署,拉出新舊好茶部落的歷史向度。這個歷史向度不僅是攝影者本人的歷程,亦是一個古老民族的流徙。作為觀者,我們在展間進入那片循著坡度上升的地理空間,循著肖像人物近百歲風霜容顏進入一代復上行一代的遠古想像,時間空間於我們是如此陌生,卻又彷彿可觸可觀,由此攝影展,觀者彷彿也踩踏上西魯凱族人返/家鄉的道路。 |
南風攝影展:台西村的故事
|
2014/12/26-2015/6/14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我們毋須回顧台灣土地創傷史,僅僅再看一眼《南風》攝影展,便可知土地的侵害與流變,從來不是巨大歷史事件單一次的襲擊而已,更微觀與可怕的,正是日以繼夜、無邊無際、捉摸不定的,以被犧牲者為代價的階級不正義。《南風》攝影展以靜謐的影像,帶著與死亡共存的憂鬱性,鋪陳著一則我們應該知 道卻依舊被忽視的環境課題。正由於這是發生中、進行中的環境議題,攝影展不以單面控訴為訴求,而是將現況以 單幅影像、影片、展場布置,出入現實空間,深入辯證議題,作為一次社會議題攝影展,有其嚴謹深度與廣度。 |
相關評論
賦靈記 ——評「黃翊與庫卡」 [2015特約評論人] 何定照
舞蹈注視:林文中 抵拒的身體飛行《空氣動力學》 --- 紀慧玲
與風同颺的人體飛行器−林文中舞團《空氣動力學》 --- 楊美英
《生命與靈魂,回家的路》-王有邦個展 [2015年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