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觀察報告
2014年劇場作品爆出驚人能量,這不僅是十四初選作品裡占了十件的集體光榮紀錄,更值得一記的是,劇場現身說法彷彿同時間都有了更明確的態度,不論是批判或揭露政治現實、社會百態,自身迴返性的創作省思,新語彙的試煉與嘗試,乃至開發新客群、表演場域,相較2013年─如果我們記起當年兩齣「新人新視野」作品如何立刻攫獲評價眼光──相對平靜無波的成績,今年的劇場表現實令人刮目相看。這也不必然與「318」學運前後躁動不安的社會氛圍完全直接聯繫,但表演藝術的革命舉措,常晚熟於文學、美術、電影,此一延遲性的覺醒多少受到表演藝術觀眾層面的局限牽連,如今晚發的創作爆衝與2014年台灣整體環境扣合,無論如何還是值得稱幸與鼓舞,劇場雖是小眾,卻再度發揮作為論壇與藝術實踐的角色功能,即使是面對更大市場取向的商業化作品,都可觀察到試探觀眾口味的企圖,這是劇場條件之一:沒有觀眾,不成為劇場;糾集了觀眾,然後我們才去檢視,那麼,你試圖說什麼?做了什麼?
2014年劇場作品說了很多,關於台灣、歷史、愛情、同志、身體、青少年、文學、經典…,在一一爬梳後,值得重新提出的是,在戲劇作品方面,文字劇本的登場,由青年劇作家接棒,正浮出檯面。台北文學獎獲獎作品《野良犬之家》(林孟寰)、戲曲作品《賣鬼狂想》(邢本寧)、刻畫暴力的《二樓的聲音》(胡錦筵)、描摹BL次文化的《新社員》(簡莉穎),以劇作家為其定位,舞台幕後一字一句敲打下來的對白、情節,是導演掛帥的劇場走向難能可貴的努力。編導合一作品《饕餮》、《玫瑰色的國》、《體育時期》同樣不能忽略。在讀劇風氣鼎盛,外國劇本(經典或當代)撲天蓋地「直面」而來之際,本地原創劇作的產出及舞台實踐,必要繼續期待。(不得不提及去年來台灣演出的兩齣北京小劇場作品《驢得水》、《兩隻狗的生活意見》,有著扎實的語言敘事結構)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舞蹈身體語彙的開發與實踐。不同於主題與內容的探求,林文中的《慢搖滾》、《長河》,原住民團體Tai劇場、蒂摩爾古薪舞團,黃翊《量身訂做》,都在探尋身體作為舞蹈容器,如何表意及形構。身體,與時間、空間,恆常進行著對話,卻又是漫長、抽象、無語。同樣來自北京,陶身體劇場去年帶來的《2》、《4》、《5》、《6》系列,就在無表情的動作編組動態裡,展現身體於空間運行軌跡。作為遲到的現代性接收後才產生的台灣現代舞圖像,我們需要更多勇於探索的身體實驗,這也是去年周書毅策畫的「下一個編舞計畫」第二周幾位新手令人驚艷的理由所在。
2014不遠,讓我們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