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楊美英 / 2105年度觀察報告
分享 | 瀏覽數: 1711

2105年度觀察報告

楊美英 | 發表時間:2016/03/24 15:48 | 最後修訂時間:2016/03/24 15:53

評論的展演: 2015 黃翊與庫卡夜遊–穿梭在巷弄間的漫步劇場 《斜紋夜蛾》、《女媧變身》、《空氣人形》、「跟著垃圾車遊台北」行動公共藝術計畫、「那年夏天,我去台北了」、《形身章》、《某日, 》、「牆上。痕 Mailulay」、「李明維與他的關係:參與的藝術」、「愛麗絲的兔子洞–真實生活:可理解與不可被理解的交纏」


藝術,日常、非日常之間!

2016的春雨之隙,回顧2015年擔任台新藝術獎年度提名觀察人的工作經驗,雖說相對於台灣全年視覺與表演藝術動態,必有疏漏,但以個人現場觀賞百餘展演作品、數次提名會議中對話、激盪、交流的收穫、以及眾多書面影音資料,彙整下來,對於台灣當代藝術生態的認知,除去每年總是會有許多新作發表,致力各種藝術領域內的推陳出新、在票房或社會評價的更上一層樓,更欣見去年不少作品伸展了以藝術參與/介入社會的企圖,將藝術創作模糊了日常生活與非日常的界線、或是以藝術創作回應了公眾生活的重要議題,可說是重要特色,值得繼續關注。

首先舉近年蓬勃躍發的跨領域創作類型為例,繼續時興。特別是在科技與藝術的合作上,2012年入圍第十一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的《黃翊與庫卡》,將舞者與機械手臂的關係進一步推展;張碩尹《斜紋夜蛾》則是在北美館打造溫室,種菜孵育斜紋夜蛾幼蟲,實踐所謂低碳生活的想像,不僅回應人類與地球相處的關係,也將自然科學融入視覺藝術範疇,有其獨特創作視點。

《女媧變身》,一樣是環境議題引發,相關歷程包括了田野、民眾劇場、寶藏巖劇場演出、台西村民的現地演出等長時間綜合多種的活動模式,兼具了公民參與、素人表演的元素,此二者也在去年若干展演作品中明白顯現––如《夜遊Night Walks》、《空氣人形》、「跟著垃圾車遊台北」行動公共藝術計畫,同時,三個展演都是針對特定區域的表演創作與執行,讓觀眾移動於花蓮老街區「溝仔尾」、台北中正紀念堂邊破敗的紹興南村、台北三重等三條垃圾車路線,可說從現實生活出發,又返身藉著表演行動穿越日常場景,營造魔幻、刺激省思。尤其《夜》多元而聚焦地羅納了現實與虛擬、真實與表演、素人與專業等之間的多層次觀演美學思辨。如是以散步形式發想或跨域連結的展演內容,也出現在「我們是否上身過量」的端午出遊,沿路說著展場陳列的故事。

再者,都在台南發生的「那年夏天,我去台北了」、《形身章》則是將「展覽」和「表演」混雜並陳,相似的例子很多,如北美館的「李明維與他的關係:參與的藝術」、「愛麗絲的兔子洞–真實生活:可理解與不可被理解的交纏」也是展、演雙重性格交融;以《某日,  》而言,甚且筆者認為該作品匯聚了創作者數年來於劇場合作的思維脈絡,透過七道門的不同規劃,把日常生活裡各種可見∕不可見、相遇…予以視覺化、結構化,和前述許多展演一同翻攪出日常與非日常交界的秘密,分界因而模糊了。

又如以馬蘭複音吟唱貫串的「牆上。痕 Mailulay」,以歌者的生命故事編織其中,全程遊走於真實與表演之間,在鏡框式舞台上營造出穿梭日常與非日常的情境,其意義和情感都是動人的。

於是,更多的思考被揭開了:藝術到底追求的是超越日常的不凡,抑或歌詠日常的神聖性?諸多創作的努力,究竟是要無比貼近真實生活呼吸內裡?或是保持反芻、隱喻、顛覆的距離?

面對2016年,通過藝術的作為,無論是往返於日常的再現和拆解、與非日常的虛擬和重構,都令人期待更多的專注與前進。

 

相關評論

2015年度觀察報告 --- 陳惠湄

第十四屆第二季提名名單 --- 陳惠湄

作為拯救的庫卡失誤:關於《黃翊與庫卡》的一些遐想 --- 簡子傑

第十四屆第二季提名名單 --- 紀慧玲

賦靈記 ——評「黃翊與庫卡」 [2015特約評論人] 何定照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