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目線」王信攝影展
Author: [2016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6年11月17日 22時13分
評論的展演: 另一種目線—王信攝影展
近年來對台灣攝影史有許多的梳理,尤其是對前輩攝影師的重視,不管是國美館或是北美館都有許多的回顧與研究,做為未來整體研究的基礎,對個別攝影師的回顧是重要的,而能夠完整觀看一位藝術家的系列作品,也是理解藝術家的方式之一。
10月29日至2017年3月5日,北美館舉辦「另一種目線-王信攝影展」,展出自1970年代以來各個階段具代表性的14個主題與系列作品,為能理解創作脈絡,展覽也包括作品導言、文獻紀錄、作品多媒體及紀錄影片,展出作品中有部分是從未展出過的舊作。
從現場作品來看,過去讓人對王信有印象的原住民系列作品,如<蘭嶼.再見>等系列都再度呈現在觀眾面前,這些照片也體現了王信對「攝影的本質在記錄」這句話的堅持,尤其是在事隔多年以後,這些照片所記錄的風景人物都已不復存在,而王信對攝影的概念,對"系列報導攝影"的堅持與當時的沙龍美學或是紀實攝影也有著差距,看著這些作品也會對當時王信因故無法持續拍攝台灣原住民計畫而感到可惜。
不過值得觀察的是這些王信自己在「展出感言」中比較沒提到的部分,例如<自悼>、<逃亡者之眼>或<景與物>,相對於較被熟知的原住民系列作,這些作品依然是以系列的型式發展,例如<逃亡者之眼>就是王信在日本時的畢業製作,<自悼>也是九張照片的組合系列,這些照片利用高反差、粗顆粒等型式,展現的是王信自稱很個人性的「心境照片」,但是對觀者而言,這些心境照片傾向現代主義式的風格其實在其他的報導攝影上也有相當的影響,例如大片的天空與壓低的地平線對比等手法,這些紀實理念與現代主義風格的融合並非王信所獨有,例如張照堂等也有類似的特色,但是其中拿捏卻又有所不同。
從導覽手冊中,可以看到王信自述關於<逃亡者之眼>的創作起點,是那些關於白色恐怖的記憶,甚至到日本讀書都還有職業學生在監視著的生命經驗,這或許可以解釋王信的報導攝影選擇了原住民的原因,除了曾經有過的教職接觸外,或者這是種當時僅存的抵抗底線,以現代主義式的強烈風格象徵被攝者的處境,而非直擊式的暴露問題的所在。
以藝術家生平作品回顧大展來看,本次展出作品稱得上全面,美中不足的是在"打樣"等製作過程的呈現較為缺乏,尤其許多照片都是由底片掃描,我們無法看到攝影師在暗房裡調整照片的思考過程,相對來看,部分作品是由北美館館藏品展出,相對來說就較為完整,當然,這可能是因為藝術家本人尚在世,試圖呈現最完整的作品,只是以研究的角度來看,攝影師對攝影的思考不只呈現在拍攝上,過去在暗房中對作品的調整也是思考的重要部分,在數位化的展出時代,要怎麼呈現這個部分可能就成為難題。
相關評論
被觀看者的尊嚴—「另一種目線—王信攝影展」 --- 郭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