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景—邱昭財個展 」
Author: [2017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7年04月09日 03時51分
評論的展演: 光・體-邱昭財個展
在經過兩年的發展後,邱昭財延續兩年前個展的風格轉變,持續發展光軌系列,從過去的萬物皆會疲軟,包括如總統府或政治人物等象徵逐漸疲軟倒下,轉換到光軌系列似乎去除了象徵,實則是回應疲軟倒下的速度感,以肉眼幾乎不可見的速度感來回應象徵的構成,緩慢的浪漫正冷酷的拆解對象徵的理解。
4月1日到29日,伊通公園舉辦「光・景—邱昭財個展 」,二樓遮黑展場中展出的是互動機械裝置,在觀眾走近燈暗後啟動,只能看到微小光源微微運動,其速度之慢是無法在現場看到光軌的,但是到了三樓就可以看到許多微光源運動後留下的光軌所造成的圖像,與上次個展不同的是,這次三樓還有另一個鐵箱裝置,觀眾可以透過鐵箱上的可動式透鏡,上下左右改變觀看箱內光源移動的角度。
過去邱昭財的疲軟風格主要是透過將象徵物以緩慢的時間感逐漸倒下構成,這些象徵物不管是軍火、建築物或是政治人物,都是具有多重象徵意涵,而這種"疲軟"的緩慢倒下,本身就象徵了解構,無須辯證、也無須介入觀眾內心對這些象徵物的理解,疲軟的倒下本身才會是種幽默。
然而兩年前的光軌系列藝術家卻一口氣捨下所有的象徵物,以基礎造型作為呈現主體,不過在這次的展覽中,作品中逐漸出現可辨識的象徵物,例如二樓遮黑的光軌痕跡,據藝術家表示呈現的是早期基督教教堂中常見的"明陣",這是種看似迷宮,但其實只有一條路構成的圖形,這是種幫助信徒冥思的工具,本身充滿基督教義的象徵,強調的是上帝是唯一道路,而藝術家借此型式,卻加強了視覺上的迷宮象徵,同一個象徵物卻容納了兩種衝突的意涵,旁邊則是另一幅看似"十字架"的光軌圖,卻又名為《交叉》。
又或者另一個光軌圖呈現的是日本"枯山水",這也是另一種協助僧侶冥思的象徵物,或許我們可以這樣看,藝術家這次運用的某些象徵物都有協助冥思的功能,這或許是藝術家面對象徵思考的過程,也是思考象徵的成果。
這並不是說藝術家走向的是宗教與藝術的結合,抑或是借用宗教象徵物來另有所指,比較有可能的是,象徵的發展過程中,宗教與政治領域是較為成熟與完整的,利用宗教的象徵物可以指涉的是這次光軌系列呈現的,也就是象徵是如何構成的,不管是視覺上的抑或是意義上的。
展場裡的鐵箱或許可以印證藝術家試圖以光軌呈現象徵在意義與視覺上是如何同時構成的,鐵箱的可動式強調了讓觀眾以各種角度去觀察光軌,彷彿是在觀看另一個世界,而非過去那些影響我們生活的政治人物的象徵,一種彷彿是觀看天象般的脫離時空的客觀觀看,雖然我們也都知道,面對象徵物時客觀是不可能的,但是藝術家強調的是象徵的構成過程,透過這個過程,或許每個人可以反思自己理解象徵的歷史。
如果很簡單的說現代藝術是試圖去除象徵,當代藝術是回應象徵,那麼邱昭財的光軌系列可能是試圖在這兩者的夾縫間去回應觀看的構成,這也導致若果以過去藝術史的圖像學來看邱昭財的作品,很可能會往設計領域的視覺構成效果去分析,從而錯過了藝術家試圖探索的是視覺與象徵同時構成的過程。
(圖片由邱昭財提供)
相關評論
第十四屆第二季提名名單 --- 郭昭蘭
不可見的生產:邱昭財的「光.體」 --- 簡子傑
第十四屆第二季提名名單 --- 簡子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