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透過不同音樂的使用刻畫出兩樣世界:蓬萊
分享 | 瀏覽數: 1237

透過不同音樂的使用刻畫出兩樣世界:蓬萊

Author: 賴琬妮, 2018年03月22日 15時42分

評論的展演: 南北管神話音樂劇《蓬萊》


圖版提供:拾念劇集   攝影:Mile End Photography 
觀賞日期:2018.3.4
2018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 超神話二部曲《蓬萊》

「蓬萊」是少見以南管及北管為主軸的音樂劇。故事在崑崙山眾神之王軒轅氏與鬼島女神結為連理的詛咒中揭開序幕,多年後軒轅之女旱魃在與蚩尤大戰中不分敵我大開殺戒,導致眾神淪為神尸,邢天殞落東海後漂流至花園,受託尋找花園鑰匙,在尋覓過程中一步步揭開崑崙眾神與鬼島神族恩怨源起及眾神殞落的真相;失去頭顱的邢天崑崙眾神及鬼島神族的勸誘拉鋸中迷惘,所謂神族存在的意義以及眾神時代的終結。

故事的主線在南管雋永爾雅的旋律中開展,喧羅熱鬧的北管則用於眾神的場景,透過不同音樂的使用刻畫出兩樣世界,卻又莫名和諧不顯突兀。本劇除了以南管與北管為主軸外,非常特別的地方還在於神族語的使用,據導演所述神族語是融合四種古漢語加上聲調與語韻等的改變而成,雖然不是很確定語言的真實內容,但聽起來會有種似曾相識的既視感且優美如歌。

「蓬萊」的故事雖然借鑑易經、山海經等古老典籍,整體呈現出的卻是有點類似「臺灣妖怪地誌」那般別具在地特色的形象刻畫。此外,本劇雖名為「蓬萊」,通劇卻未出現過「蓬萊」一詞,對應至「蓬萊」乃古代文人對「臺灣」之雅稱、「鬼島」則是近代島民對於「臺灣」的戲稱,大概可以推知「鬼島」在為饕餮吞噬之前的名字大概就是本劇劇名「蓬萊」;鬼島在為饕餮吞噬之後,鬼島女神離去,只留下「雲」、「泥」等神族,恰可對應至今日現狀,讓人不免讚嘆編導的巧思。

故事主角四面軒轅的設計也挺有意思的,除了有點像搜集七龍珠的概念外,在某種程度上更像是無所不在的存在。故事一開始就揭示了軒轅的主要面貌,期間亦透過字裡行間的線索暗示「大禹」及「西王母」的分身身份,加上堂而皇之幻化黃金面具的「饕餮」,四個分身似乎到此已經搜集結束了。事實上,故事中有個角色設定也別有寓意。《海外西經》:「形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但故事中的形天顯非以其乳臍為目口;此外,如果對於占星術五變六詭計有點概念的話,可能會更容易察覺箇中奧妙。

時隔一年多再觀看「蓬萊」重製版,故事主線似乎沒有太大改變,舞台效果看起來比先前在新北藝文中心的演出華麗許多,但或許是使用了較多的聲光效果,不免有種在看特效動畫的感覺,少了幾分原有的古典詩意。以字幕投射為例,首演字幕是投射在半毀王船的帆幃上,破損的布面配上寫意的書法,舞台上的演出彷彿是古籍的延伸;這次直接投射在舞台正面背景上的字體端正許多,減輕觀眾閱讀的難度,同時也少了幾分美感,略感可惜。

相關評論

從《蓬萊》看「偶」的巧思 陳宗斈

令人驚喜的南北管音樂劇《蓬萊》 --- 陳惠湄

神無心的世界:觀賞南北管音樂劇《蓬萊》 陳宜彣

化繁為簡的美學,自一連綿的敘事──《蓬萊》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作者/白斐嵐]

開創傳統曲藝新路的「南北管神話音樂劇」《蓬萊》 --- 郭強生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