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無論是或否,都不是全貌
Author: 范姜泰基(台藝大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生), 2019年06月03日 11時37分
評論的展演: 2019雲門劇場-布拉瑞揚舞團《#是否》
內容: 布拉瑞揚舞團《#是否》
時間: 2019.05.25(六) 1930
地點: 淡水雲門劇場
「這是布拉瑞揚舞團嗎?」演出開始,鄰座的年輕女學生問我,知道她為何會有這樣的疑問,我點頭笑了笑。舞台正上方懸吊一個閃閃發光的亮片球,表演者載歌載舞帶動全場氣氛,仿如置身大型KTV包廂,與觀念中的「舞團」大相逕庭,女孩兒的問題也就不足為奇。
「我心已打烊,我心已打烊…、哈、哈、哈,熱情你和我…拔長劍,跨神雕,心繫佳人路迢迢…」一首首HIGH歌無縫接軌,加上原住民天生的熱情與好歌喉,霎時將滿場觀眾都拉進歡愉的氛圍,在那一刻,多希望自己也是原民團體的一分子。
再細看場中唯一的布景塗鴉牆,又隱約感到一絲不安。「我不好,我不配,我去死」、「那不是很悲傷嗎?」、「你走了以後,我們就甚麼都沒有了」這些原本應該屬於青少年的煩惱,放在原住民的場域中,讓我心頭一沉。果不其然,表演者打破第四面牆,逐一向觀眾袒露內心最私密陰暗的角落,家人酗酒、在學校遭霸凌、性別認同的迷惘苦悶,這當然也是原住民,不那麼節慶歡樂的原住民。
綜觀布拉瑞揚舞團成立五年來的作品,從《拉歌》到《路吶》,其精神意義不脫「把觀眾帶到部落」或是「把部落帶到表演場」兩條主軸,然而此次《#是否》卻讓我難免產生疑惑,能歌善舞、開朗熱情與性喜飲酒、遭到歧視,不都是他
族群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嗎,又何需在舞作中強調這些亟欲撕除的標籤?
原住民族長期在清朝政府、日本殖民政府與遷台的國民政府統治下,遭受歧視性的待遇,也多有可歌可泣的悲劇故事搬上螢幕,而在解嚴、政黨輪替之後,原住民的族群正義普遍取得社會跨黨派的共識。《#是否》在舞蹈之外的意涵,就如同舞者身上30年前的裝扮,只是一種曾經的歷史。
但我也不得不反問自己,從《#是否》看到原民族群過去的「是」,也看到與現今對照的「否」,那麼原住民族現在的「是」又應該呈現何種樣貌?難道族群平等之後,原民族群就會是無盡的歡樂嗎?
舞者在謝幕之前,感謝母親的養育、關心、支持,對於家庭中普遍缺席的父親角色,或許應該像舞台布景的翻轉,讓觀眾從不同的角度來了解原民族群,或許才是跨文化學習的另一個議題。
相關評論
唱歌的身體繼續奮力前行──《#是否》 --- 白斐嵐
2019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 吳介祥
以卡拉ok為基底的一杯舞蹈調酒-布拉瑞揚舞團《#是否》 --- 魏琬容
生命政治與生存正義——評布拉瑞揚舞團《#是否》 --- 于善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