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魏琬容 / 以卡拉ok為基底的一杯舞蹈調酒-布拉瑞揚舞團《#是否》
分享 | 瀏覽數: 1707

以卡拉ok為基底的一杯舞蹈調酒-布拉瑞揚舞團《#是否》

魏琬容 | 發表時間:2019/07/29 16:38 | 最後修訂時間:2019/08/31 14:28

評論的展演: 2019雲門劇場-布拉瑞揚舞團《#是否》


圖版提供|布拉瑞揚舞團提供     攝影|林峻永、楊人霖

《#是否》把雲門劇場變成一個大包廂。舞台上,有一道灰色大牆,牆上有個門。一個大大的迪斯可舞廳光球懸掛於頂。這作品是以卡拉ok為基底的一杯舞蹈調酒。以歌開頭,以歌貫穿,以歌結尾。流行歌曲能召喚觀眾的情感,但是,其危險在於一不小心大家歡唱的太開心,作品僅僅停留在「大家一起唱」的層次。布拉瑞揚則掙脫這個陷阱,《#是否》裡的歌唱是作品的潮水,一波波堆疊起高潮,而表演者口述之故事,是作品的錨點,歌曲是漂浮海上的彩色氣球,口白是沉海底的鐵球,有了鐵球穩穩繫著,歌唱部分才不至於無依無歸,淪為討好。口白與歌唱的長度與情緒,掌握地剛剛好。更難得的是,整齣作品口白、歌唱、獨舞或是群舞,都緊扣著「歡樂悲傷交織、表演與真實相混」的韻味。#恭喜布拉瑞揚挑戰成功

節目寫明於七點半開演,七點二十五,Sonlay 吳元愷率先開唱,他抱著吉他遊走劇場,族語的歌曲一首接一首,模糊了七點半正式開演的界線。Sonlay 吳元愷所唱的曲風和咬字,都頗為當代。

DJ曾志浩閃亮出場,毫不客氣地糾正吳元楷的當代唱法:來,我教你,要拉長音,要轉音,三兩下示範了「部落風」卡拉ok唱腔。

一曲接一曲,慢慢地,舞者一個個站上台前說故事。歌曲是流行的、歡樂的,舞者穿插的口白與故事是悲傷的。歡唱的同時,讓悲傷湧出來。 

首演場,舞者拿著筆,在牆上寫出一些令人倒吸一口氣的句子,乾淨灰牆,變成一道傷痕之牆。

這灰色大牆能旋轉,舞台因此有了內外之隔,這裡的內外,不僅僅是舞台內外,也可視為人生的前後場。在前場,你我扮演各式角色,在後場,我們脫下種種身份(服裝)一一掛好,蜷縮在牆後,裸身休息。該上場時,打起精神,穿起服裝,推開門,就得亮相,哪怕你上一秒才淚痕未乾 #這就是人生。

 

能旋轉的灰色大牆,讓舞台有了內外之隔。圖版提供|布拉瑞揚舞團     攝影|林峻永、楊人霖

歡樂與悲傷交織,不僅僅限於歌曲和口白,也體現在大風吹遊戲中。大風吹,原本是個兒童遊戲,但是,《#是否》大風吹的主題是錐心的。「大風吹,吹沒有被霸凌過的人」,一道道帶著傷痕的題目拋出來,眾人一邊打鬧,一邊玩著悲傷大風吹,隨著題目越來越殘忍,作品的重量越來越重,尤其是獨舞段落。

自從美國節目《舞林爭霸》(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紅遍全球,聽到抒情流行樂,不免聯想到Lyrical舞風。Lyrical以芭蕾和爵士技巧為基底,多以流行音樂做配樂,動作流暢優美,偶爾炫技,編舞上頭講究以動作張力詮釋歌曲情緒。如果說 Lyrical是「表演出真情流露的樣子」,高旻辰Aulu的獨舞就是「把真情流露所帶來疼痛甩到你臉上」,這用力過猛的solo,像是未成年的少女,眼影畫太猛,唇線勾太深,每一樣都要,每一樣都猛。猛到無法跟現實妥協,沒有舞蹈當中虛假的延伸、虛假的輕輕著地,前翻是扎實的撞擊地面,因為太猛,因為不收力,這種跳法是對 Lyrical反叛「我才沒有要追求那種輕輕的美,用盡全力撞擊地板,用盡全力旋轉,自成一種無法忽視的美」。

圖版提供|布拉瑞揚舞團     攝影|林峻永、楊人霖

隨著氣氛越來越嗨,眾舞者一邊勁歌,一邊跳舞。由一個人喊聲出招,其他人必須跟隨他的動作,看這段,最大的娛樂點是舞著們明明喘吁吁,但是輪到他發號施令時,總是奮力向前。嘿嘿嘿,賀賀賀賀,吆喝呼喊也要在拍點上,用點力、用點力,加油最後一次,再怎麼累也要唱完。布拉瑞揚舞團每次都有「一個人喊聲出招,其他人必須跟隨」的橋段,但是次次可以玩出新意,不覺得膩,歸功於布拉瑞揚調度有方。


圖版提供|布拉瑞揚舞團     攝影|林峻永、楊人霖

末段,舞者一一到台前,拿起大聲公

「媽媽,你的孩子都長大了,你可以追求自己的生活了」

「我從小沒有爸爸,因此我想要做一個好爸爸」

灰色牆面逐漸推進、推進、再推進,逼得觀眾深深吸一口氣,不得不直視牆面上的錐心字句:「我不值得」「我不夠好」「24歲生日禮物是一拳,一管鼻血」,明明是灰牆白字,字句強度太強,彷彿牆面滲血。

如果作品收在此處,則觀眾可能會帶著一顆沉如鐵球的心步出劇場。布拉瑞揚隨後一一邀請舞者到台前來自我介紹,緩和了結尾的沈重,讓觀眾笑著離開。

回到作品名稱《#是否》

#Hashtags 原本的用意是「讓同一個主題的貼文,可被快速搜尋到」,英文的hashtags通常不會太長,因為hashtags的字和字中間不允許有空格,拼音文字的hashtags太長了很難閱讀,比如#metoo簡潔易懂,#iamalsoasuvivorofsexcrimes ( I am also a survivor of sex crimes)就十分難讀。

但是,中文的特性是「方塊字」加上「一字一音」,此特性讓中文hashtags哪怕寫得很長,依舊能閱讀。這優勢讓中文hashtags變成「強調語氣」或「補充說明」的最佳利器,隨後更演化出 「在正文之後,以hashtags說出內心真正的看法」的用法。 Hashtags想要強調的事情,不放在正文,放在補充說明,正文可能說的是反話,Hashtags才是真心話。就像這作品,表面是雲門卡拉ok大包廂,其實是生命傷痕,作品主軸,玄機藏在#名稱裡。

且讓我以《我在那邊唱》這首歌作結 (如我沒記錯,這是《#是否》的最後一首歌)

海浪一樣拍打著海岸

野花一樣隨地綻放那麼的香

Vu Vu(祖母)一樣守候在家鄉

我卻離開那地方 流浪

《我在那邊唱》由Suming譜寫詞曲,描寫離開部落來到城市的心情,許多旅外的台灣人,不分原漢,都嚐過歌中所描述的「身在異鄉,想念海洋」的滋味,這首歌,已經不僅僅是原住民的歌曲,更成為很多台灣留學生傳唱的懷鄉歌曲。

原本被視為是「原住民的」,然後慢慢成為「大家的」,正如同布拉瑞揚從「回家」為初心,從一開始的「把部落文化搬上舞台」,繼而端出《#是否》,不僅僅是原住民的,而更是妳、我、所有曾擁有類似經驗的人,都能共感的優秀作品。 

相關評論

2019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 吳介祥

《是否》有一首歌,代表著你的曾經? 陳王湘瑜

《#是否》無論是或否,都不是全貌 范姜泰基(台藝大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生)

唱歌的身體繼續奮力前行──《#是否》 --- 白斐嵐

生命政治與生存正義——評布拉瑞揚舞團《#是否》 --- 于善祿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