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鳳甲美術館「越洋信使-林羿綺個展」
分享 | 瀏覽數: 2298

鳳甲美術館「越洋信使-林羿綺個展」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高森信男, 2020年07月30日 12時48分

評論的展演: 越洋信使 林羿綺個展

林羿綺的「信使」系列是一個講述家族遷徙史的史詩故事,故事的一切從南洋某處寄來的家書作為出發點,而觀眾彷彿跟隨著藝術家,逐步拼湊出家族遷徙史的面貌,並藉此於展覽結束時理解到家族/國族之間互為雙生的拉扯。

《信使II-永恆漫遊與熱帶追尋》展場現場裝置樣貌(劉世淳攝影)

《信使II-永恆漫遊與熱帶追尋》展場現場裝置樣貌      攝影|劉世淳

本次「越洋信使-林羿綺個展」由三組錄像裝置所組成:2018年創作的雙頻道作品《信使I-返向漂流與南洋彼岸》為該系列的第一組作品,該作亦曾於印尼展出。藝術家循著從蘇門答臘邦加島(Pulau Bangka)寄來的家書,試著探訪阿嬤的兄長一家。透過此作,林羿綺首度點出了該系列作品的前導:異國的風土、陌生的語言與熟悉的家書,共同構成了「陌生的鄉愁」。

展場現場(劉世淳攝影)

展場現場      攝影|劉世淳

第二組為本次個展創作的新作《信使II-永恆漫遊與熱帶追尋》則是循著家書來到了新加坡,藝術家在此試著根據信上地址尋找親人,卻未獲得下文。在《信使II-永恆漫遊與熱帶追尋》中,林羿綺建構了一座人工公園,並透過多頻道的視角及音頻,使觀眾彷彿跟著藝術家一起踏上了這趟追尋身世之旅。

《雙生》展場現場裝置樣貌(劉世淳攝影)

《雙生》展場現場裝置樣貌(劉世淳攝影)

《雙生》作為此展的結尾,作品由錄像裝置回歸到了單頻道的「電影」形式。林羿綺在此使用默片的格律,以及4:3的畫幅,透露了一種濃厚的古典風格。家族從金門分家之後,各自於台灣及印尼紮根的三代故事透過了精鍊的表現主義形式以及舞台布景,鋪陳出家族/國族敘事的史詩。在古典默片中原本用來打破語言藩籬的「字卡」,藝術家卻刻意讓文字的使用,隨著時間推移回歸到閩南語、國語和印尼語,刻意攪亂文字與語言的統一性。而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則是透過家屋的視角及視覺元素上的暗示,來進行一場精采的視覺敘事之旅。

《雙生》作品截圖(鳳甲美術館提供)

《雙生》作品截圖       圖片提供|鳳甲美術館

從兩隻鱟的寓言、哈姆雷特式的撿骨,到最後兩位小女孩透過制服以及國歌的唱誦,暗示了在三代的掙扎之後,終於被時代及現代政治史「鑄造」出了不同的國族。即便如此,當小女孩盯著水晶球,望去球中的鏡像世界時,女孩的靈魂深處是熟知這世界上還存在著「另一個我」,而當下的我只是歷史巨輪的玩笑,偶然的成為了「這一代的我們」。

本是同根生,卻結成雙生花。如果說許家維2017年的作品《高砂》解釋了台日之間的雙生神話,林羿綺的《雙生》則是補足了離散於群島之間的家族神話。

《雙生》作品截圖(鳳甲美術館提供)

《雙生》作品截圖       圖片提供|鳳甲美術館

整場展覽,作品的觀賞順序除了按照藝術家探索的時序進展外,動線的規畫本身即是一場奧德賽之旅:展覽的主視覺源於金門荒廢祖屋牆上的船隻塗鴉,在進入展場之後,便看到解釋了林羿綺「信使宇宙」的家族離散地圖《金門何氏家族東亞遷徙圖》。隨著象徵不同作品的裝置物件遊走於由三組錄像裝置所構成的龐大敘事之後,觀眾最後會沿著幽微的路徑再次回到了原點,也就是解釋藝術家這場探索之旅的地圖。在這場展覽中,觀眾彷彿搭上了藝術家所言的「Nanyang Express」,航行於記憶之海、追尋家書的殘片及時間的座標。

***

「越洋信使-林羿綺個展」
策展人:葉佳蓉
展場:鳳甲美術館
展期:2020年7月25日至9月13日

相關評論

Herstoy的當事人和見證者位置-林羿綺 越洋信使 --- 吳介祥

2020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 吳介祥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