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處不在的幽靈—陶亞倫個展
Author: 李汶諭, 2021年01月14日 20時45分
評論的展演: 無處不在的幽靈—陶亞倫個展
『「真實」是什麼?「現實」是什麼?』這句話幾乎貫穿了整個展覽,這場展覽裡每件作品背後的概念都與這句話緊緊牽繫著,藝術家陶亞倫以自身觀點提出了對當代人類社會面臨的轉向的想像,在全球化的潮流、科技圍繞的個人日常中,我們的生活受到了怎樣的改變與重構。陶亞倫老師擅長以機械裝置、聲音裝置、VR與AR等新媒體做藝術創作,其作品也往往以數位時代下的人類生活狀態為題材,探索當代由科技治理的世界中,人的身體、感知、感官與科技之間的虛實關係,並延伸拋出相關議題來引發人們的思考。以下將由展覽中幾件作品做回顧:
《自我顯相儀》Self-imaging Device
作品介紹中的一句話特別引人深思:『當觀者意欲走到外部親眼見證自身主體成像時,影像隨即消失。』《自我顯相儀》是藉菲涅爾透鏡(螺紋透鏡)呈現此作品及其概念。這項作品外觀和古早時期的老式相機特別像,體驗者站到盒狀空間內,藉由光線的照射,影像藉由透鏡折射至外面的展牆,且影像是上下顛倒的,然而站在盒狀空間內的體驗者卻無法直接看到自己的影像,只能透過裝置外的導覽員,或者一同隨行的參展者的形容才能知道自己的影像如何被映照在牆上。這件作品給我的感覺也有點像是人們置身於手機、電腦螢幕的世界裡,對許多事甚至對自己的存在感到迷失,只能從他人的評價或言論來相信某樣事物。
《幻滅 No.1- No.6》Vanish Into Thin Air No.1- No.6
藝術家利用3D建模技術,以當代藝術館的展間為基礎建構出斷垣殘壁般,鋼筋、紅磚與水泥等空間結構外露的影像。《幻滅 No.1- No.6》的展間特地留了一大片空曠的空間,並置了幾台平板電腦螢幕,觀者透過螢幕中的拍攝畫面,可以看見上述這些廢墟般的畫面,如同真實一樣呈現在眼前,當觀者親自走進拍攝畫面範圍內時,這些破壞性的影像又會消失,剩下體驗者在空曠展間中的模樣,然而當觀者再度回到畫面外,盯著螢幕時,這些虛擬影像卻又出現了,彷彿我們正真實的置身於藝術家所虛構出的世界一樣。
《徘徊的幽靈》Wandering Ghost No.1- No.10
《徘徊的幽靈》系列作品利用十件虛擬實境作品重現歷史建物或者想像的場景,體驗者坐在一個水平或上下移動的動力裝置上,在乘坐裝置期間,探索三維空間的虛擬世界。當天因人潮眾多,僅體驗了其中兩項,剩下的作品則從旁觀察其他體驗者的體驗過程。每件作品的場景都有其意圖,各自述說著當代不同的議題,比如〈No.6〉營造了像是廢棄醫院停屍間的場景,虛擬實境畫面裡,體驗者首先會看見自己身處在空曠,類似室內體育場的地方,腳下是木質地板,接著被動力裝置慢慢往前帶動,這段過程是被機械所控制的,體驗者可動範圍受到約制,無法隨心所欲的走動,只能用眼睛感受,來到前面說到如太平間一樣的地方;醫學界中經歷過「瀕死體驗」的經驗者通常會說瀕死經驗是像幽靈一樣飄移,懸浮,眼前的一切彷彿都脫離物理現實世界般。
在《徘徊的幽靈》系列的體驗中,我感到恐懼、無措,在身體感官受到限制下,感覺反而被無限放大,可是誰能理解這些情感?我的恐懼是真實的嗎?還是其實也是虛擬的?我們無法感知自己的身體存在,無法看到周圍其他人的存在,身體被動力裝置帶著走,彷彿肉體被機械與計算數據所取代,只剩下意識、感知,成為「幽靈」遊蕩於空間裡,並反覆掙扎於思考眼前的一切哪些是真,哪些是虛。
當今社會,科技的治理技術無處不在,它以各種形式在各種時間悄聲無息的進入到人類的生活,填滿在每個間隙之中,這種變化帶來的影響是無形的、隱晦的,以至於我們很難具體說明或甚至察覺之,此外,太多的資訊會使人盲信,懷疑;在網路上暢遊的同時,誰在監視我們的一舉一動?誰在計算我們的選擇取向,然後投放廣告?我們逐漸沈迷於線上社交平台,急於在上面展現自己——用最主流審美的模樣,用最大聲的言論,似乎希望在上面確立自己的存在,可是現實中的許多人,卻急於將自己隱身於這個太過嘈雜的真實世界裡,以致當我們如今要審視自己到底是誰、什麼模樣時,常常困惑於要怎麼形容自己是怎樣的一個存在,因為平時在虛擬世界裡扮演、展現於公眾,提出言論的我們,都不全然是真實的。
『「真實」是什麼?「現實」是什麼?』是本文一開始提到的展覽概念,『現實是當你停止相信它之後,它卻依然存在的,它是獨立存在於你思維之外的的東西。』則是這句話的後半部分,彷彿在反覆提醒人們即使身處這樣界線曖昧的時代,也不要停止去感受、去思考。
相關評論
美學化是一種更激進的死亡:《無處不在的幽靈—陶亞倫個展》 --- 蔡佩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