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匿的山海故事-「敘事中的風景」
Author: 陳孜盈, 2022年01月20日 22時10分
評論的展演: 「敘事中的風景」
我們對身處的土地知道多少?這次於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敘事中的風景」一展呈現五位藝術家最深入的攝影視角,從山從海,一窺那些不曾注意的景象。在攝影的歷史基礎下,我們因而能得知生前的歷史世界,然而回歸當前社會,那些經歷過歷史痕跡的景色陌生地猶如初見,透過攝影體現出來的卻是更為深刻的描寫,也蘊含藝術家對於自我追逐的體悟。
台灣作為一個板塊的接界處,以及經歷過諸多殖民歷史與政權轉移的多元社會,山林與我們的狀態一直都在改變。從最先由我們耳熟能詳的社會紀實攝影家約翰・湯姆森(John Thomson)視角,1871年登陸台灣使用影像紀錄19世紀的島嶼風貌。然而,經歷過殖民械鬥、工業發展的山海改變,不免地帶給我們的是隱藏在其中的故事。
前往展場的樓梯上,所眼觀的是李立中的作品我只想回家@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牽引著進入展場,隨之而來的是身兼策展人與藝術家的李旭彬展區。李旭彬此次的展出以延伸2019年玉山攝影研究的成果,除了攝影作品的呈現,映入眼簾的是展場內擺設的巨大相機,以及親身走過的登山途徑路線圖。攝影所呈現的靜態山景,在無形之中展露了對於登山過程的敘述、行雲流水地透過時間、地點串聯作品,似乎也透露著此次旅程無法前進的風景-八通關口,是下次旅程再次開啟的目標。李旭彬就如同說書人般,運用鏡頭紀錄從一而終所眼觀的風景,最一開始的塔塔加步道,到最後的從荖濃溪河谷望向玉山主東峰,為旅程的開始與待續講述了那複複返的旅途。
轉向另一側的展間,李立中的鐵國山故事持續地在走廊綿延不斷。李立中藉由鴿子在殖民歷史與同的定位上,以1895年乙未戰爭中的鐵國山作為切入的史料呈現在作品中之外,帶我們看到的是鴿子在鐵國山故地的飛行航道,形成一條無人知曉的風景。鴿子自古是人類來傳遞書信的信使,精準的導航能力使得鴿子在戰爭中有了傳遞戰略情報的任務,然而鮮少歷史的記載著鴿子的重要地位,透過GPS定位鴿子飛行的途徑,又在當代的環境中再度交織過去的路途。
然而,攝影是否能改變我們對於身處環境的認知,我想在許震唐作品中可以看到他拍攝了近十年的濁水溪流域與我們的關係。順著時代的推進,從工業發展至今的溪流狀態鮮少能與我們產生更深刻的連結,然而許震唐的作品中,看似紀實著流域的態貌,卻也顯示出不尋常的自然風景,好比在山河之間穿梭的觀光大巴士,好比隱藏在山路的砂石車,更好比與座落在溪岸旁的工業景貌,都述說著這些山河之間遭受迫害的日常。透過歷史了解一條溪流的狀態,也知曉外部力量產生的結果,總是蘊含著因果關係,迫使水道的改變、縮小的各種關係,導致的生態改變,影像中所蘊含的是一樁樁眼睜睜的記憶流動。
從許震唐的展間轉向楊順發的展區時,純白的展牆區隔了前展間的狀態,像是開了眼般見證海洋的壯闊。楊順發此次展出以《台灣土狗Taiwan To Go-向李俊賢致敬》以及最新的《海洋劇場》創作帶來此次關於島民與海洋的關係。從上一個系列《台灣水沒》開始,楊順發便以長時間對於台灣沿海岸的海島踏查計畫,關注於土地的踏查結果與審思。楊順發的創作對於台灣土地的濃厚情感,從台灣的文化、歷史與居住者的脈絡,也同時以不同角度的切入。善以諧音的命名方式也讓作品有多重意義,《台灣土狗Taiwan To Go》從拍攝在沙洲間行走的台灣土狗堅毅地往不知終點的路途前進,也隱喻著台灣島民無所畏懼且勇往直前邁向未知的未來,展現堅韌的島民精神。《海洋劇場》系列作為最新發表的作品,承接一連貫對於田野調查的創作脈絡,捕捉與海洋共存的海洋之子與海的關係、互動、行為,猶如觀看一齣劇般,千言萬語的故事就像海洋一樣延續。此次的展出不只是平面攝影作品,在展場內觀看作品時,頭頂上的聲音播放也述說著影像所記錄的故事,兩種知覺的交織,帶給觀者更多的是身歷其境的感受。
而在最後,也最為隱密的展間便是藝術家梁廷毓所帶來具有視覺反轉的田野錄像。善以研究神鬼傳說如何影響地景關係的梁廷毓,此次展出的斷頭河計劃以長時間調查曾發生部落與漢族資源爭鬥衝突的峽谷,延續的耆老口述與谷景,交迭歷史與當今空間的地貌。這樣的交疊方式看似各說各話,卻不約而同地都堅信著古老的信仰,一來一往的敘事建構出一套具有意義的歷史空間,以及現今仍然與過去重疊的角色定位。錄像中除了有耆老與住民對於歷史故事的述說,更以似負片的方式呈現,對於觀者來看,不只增添了故事的神秘也建構了具異質感的史實。
五位藝術家的創作不約而同述說著各自長時間以來的田野或是資料的展現,發掘台灣的人文與地貌,帶著各自對於台灣島嶼的文化熱忱與關心,反映出的踏察實踐,帶給觀者的是影像背後所韻存的環境、族群、工業發展等的議題,也是對於身處土地的反思以及台灣歷史與脈絡之下的縱向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