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rt & _______ / 主體與檔案熱(一)--反典藏,藝術體驗的求活之辯
分享 | 瀏覽數: 4793

主體與檔案熱(一)--反典藏,藝術體驗的求活之辯

Author: 陳泰松, 2017年02月07日 18時22分

評論的展演: 《舞弄珍藏:召喚/重想/再述的實驗室》陳界仁《殘響世界》

郭昭蘭策的「健忘症與馬勒維奇的藥房」留出一個未竟的議題:當馬勒維奇說他的黑十字圖形畫是跟東正教的圖像有關,他的前衛至上主義的現代性若跟黑格爾的精神辯證法有關,東正教或中世紀的信仰體系如何縫入現代性才是問題所在。馬勒維奇的臨終場景是關鍵點,不知是他本人要求或他人,他的黑色方塊畫作掛在床周圍的牆壁上,這是符號能指的任意性(或動機性,羅蘭巴特用語)?以至於是一種將現代性產物受洗成信仰元素的慾望?但無論如何,人要義無反顧是當代的,只有這樣,過去在此現時時間中才有真確性。







根據這期現代美術刊載的討論記錄,北美館的典藏制度被批判之處在於它的史觀意識型態的片面現代性,也就是所謂錯誤的或偏食的,我倒不這麼用詞切入。因為沒有所謂正確的史觀,正如任何偏食都是一種“嗜食”,而健全的飲食之通吃通包也不外乎是嗜食的變體。與其有個周全的史觀之穩當但無趣,倒不如去問任何史觀建構了什麼論述體系的文化治理。

史觀是嗜理性的,是否有一種不成史觀的野性文件,求諸野的碎裂事件?! 陳界仁的《殘響世界》錄像,有一段在樂生療養院的模擬出殯,一群人跟著小貨車上山,車上載者一台放映嗩吶影音影片的電視,如果車上放的是一幅馬勒維奇的黑色方塊畫,是他的出殯,那也不會有違和感。也就是說,民俗儀式的當代性不在於圖像的模仿系列與變形,而在於它的儀式操作。然而,儀式操作的規範性不等於參與者的實質體驗,譬如說,你照者做的公事公辦,反過來的情況,儀式了了但感受強烈。

為什麼要借用民俗儀式呢?阿圖塞曾說,“跪下,祈禱,你就信”,一套意識形態機器的物質性就會運用起來。在《殘響世界》這裡,它召喚有經驗者對這套民俗儀式的過往記憶,而無疑是引導感官的一種治理模式。這儀式動員了兩種共同體,並欲以統合:當代藝術與民俗信仰。感知的文化共同體需要敘事來形成,也是認同的集體表現,而影像在此也多少參與了敘事形塑共同體的構成。先前提到《殘響世界》的兩項動員(當代藝術與民俗信仰)顯然跟影像有關,但影像畢竟是中介物(媒介),它能夠產生動員力得依靠某種機制,在陳界仁那裡,機制便是指:藝術計劃在樂生園區的實行。這件作品的被評論,如同這類型的藝術創作,大都順從作者論的語氣與論述,聚焦於理念內涵的延伸,諸如反殖的政治性,地誌歷史的踏查與關注諸眾的異度存在,卻很少剖視製作模式的物質面。

“作品在說什麼”的理念是作品語言,但作品語言不是只有這樣,“怎麼做”也是屬於它的一部份,而這種屬於能指操作的語言既有作者意圖,也有其幽微的潛意識慾望。且不再說理念了,《殘響世界》是地景特定地點(specific site)的地誌歷史化,也是對該處靈光的慾望,四面環繞式的影片包圍觀眾的沈浸式影像更呼應這種慾望的實現。

對地誌歷史的靈光慾望也反映在高俊宏近年的作品身上,將作品推向“後作品”(post—work)的範疇。“後作品”不以它的物質定型為終極義,是在作品與檔案之間的流變,是作品變成檔案,檔案變成作品的形變。觀眾不再是天經地義的存在,因為藝術已是人文學術人的同路人,若不追蹤、或參加事件化的藝術展演而只願當個靜態的觀眾,那就會處於尷尬的感知位置。即使展覽有時會提供給這類觀眾以技術性的感知安撫也無濟於事,因為藝術典範已有所轉移,視覺模式不再是作品意義的擔保。的確,作品會在某個地方等你,但只存在於某個時刻,而且如同《殘響世界》,你去看它不是到一個地點才發生意義,而是去看的整個行為就已經形成意義了,認同它的意義了,否則你不會去。

面對藝術,這是觀者必須變成讀者的時代,甚至是參與者,參與文化歷史的自我啟蒙者,也是參與者變成見證者的時代。因為這樣,「健忘症與馬勒維奇的藥房」對典藏模式的解構,暴露了典藏在這類藝術在當代進行式的困局。馬勒維奇認為美術館有如墓園,典藏品失去了鮮活的藝術體驗,幻想著有一種藥丸在讓人服用後能在身上喚起此體驗的真切性,那麼,馬勒維奇像是自我典藏展的臨終場景又意味著什麼呢?是自諷,還是被諷?是反證了典藏的不可迴避,是文化累積與建構的必要之舉,還是相反,典藏絕不能是用來展覽的,而是操作,即使是陪葬的布景也行,因為這終究是動態的,因喪禮而使典藏品產生意義。

結語,不是我們應該典藏什麼,而是:典藏總是跟欲望有關,是想要某種東西的理性化,而它的崩潰便是囤積者的縱慾,有著不安彼此的分界,像是黃大旺的《危險平衡的構造:囤物者的斷捨離》所揭示的,在幾何分明的格子中,物件的歸類是對不歸類的切割,在體制中迴盪著被典藏與反典藏的騷動。這是北美館要規劃這類典藏展的策展理由,而避開作品詮釋是必要的,把它用到別的地方產生額外意義或許是典藏的價值所在,否則免!

圖檔出處:http://withreferencetodeath.philippocock.net/blog/malevich-kazimir-arkhitekton-coffin-and-black-square-burial-1935/

相關評論

北美館《寫真筆談》 --- 陳韋鑑

2015年度觀察報告 --- 郭亮廷

第十四屆第一季提名名單 --- 孫松榮

從假設性的處方籤裡回應對典藏的想像 許家峰

北美館《對照記》 --- 陳韋鑑

主體與檔案熱(一)--反典藏,藝術體驗的求活之辯 陳泰松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