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屆第三季提名名單
第3季(7月1日- 9月30日) |
||
作品名稱 |
作品呈現時間‧地點 |
提名理由 |
2023戲曲夢工場 「前衛當行:以戲曲提問歷史」,汪俊彥策展 |
時間︰8/12-9/17/2023 地點︰台灣戲曲中心多功能廳 |
這一次的戲曲夢工廠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策展思維,不只是讓這個藝術節成為實驗戲曲的發表平台,而是透過「叩問歷史」的批判思維,讓創作團隊從思考戲曲的藝術形式出發,透過歷史的向度,對戲曲藝術本質、戲曲藝術的當代性、甚至戲曲藝術之於此刻台灣在地生活的意義,展開從形式到內容上的辯證性思考。策展人汪俊彥所選的節目全數扣緊這個母題,甚至親身以戲劇顧問的身分進入多個劇組,與不同的主創團隊,從不同的傳統藝術形式的實驗出發,叩問戲曲之於當代台灣的文化實踐與社會生活的意義何在。許多作品都展現出令人亮眼的批判性叩問,雖然單一作品本身規模皆較小,但所有作品整體組成了一個多面向,且大體量的批判性藝術介入。比如《荷珠》從兩岸戲劇史重新探索戲曲的庶民意義,《斷橋》重訪白蛇故事,探索人與妖的想像與學運的可能連結,而《消失的六期生》則是從京劇的命運起落回應台灣當代社會變遷史裡隱而不顯的矛盾與暴力問題。 |
2023戲曲夢工場:栢優座《消失的六期生》 |
時間︰2023/09/09-2023/09/10 地點︰台灣戲曲中心 |
《消失的六期生》以揭露消失的1996國光事件為賣點。的確,演出滿滿的血淚,但這血淚不是便宜的八卦小報控訴,而是主創許栢昂半生奉獻給京劇藝術,其最真誠的心路歷程傾訴。《消失的六期生》以京劇藝術的形神之問,對歷史最沉痛的扣問。而這扣問進一步牽引出關於藝術與政治、個人與集體命運之間的大哉問。《消失的六期生》表面上訴說的一個「不正常」的京劇藝術訓練體系,如何因為時代「正常」發展下而消失的過程,但其實沉痛地追問著,這從「不正常」到「正常」的過程,是一場甚麼樣的革命 |
2023戲曲夢工場:臺北木偶劇團《得時の夢》 |
時間︰臺灣戲曲中心 地點︰2023/09/16-2023/09/17 |
《得時の夢》以布袋戲形式的變遷,追問歷史外力之下,藝術精神存留的問題。編劇林乃文從皇民化時期的禁演令出發,挖掘歷史,《得時の夢》追問布袋戲在歷史流轉下,藝術的形神問題,在形的變化上下了極大的工夫。穿越劇的文本,提供了一個展演結構,讓操演的師傅呈現布袋戲展演方式的轉變。在展演形式的創新下,編創團隊不忘加入幽微細緻的批判精神,這些跨文化的歷史批判,看似嬉鬧揶揄,細細思考卻是沉重。《得時の夢》表面上熱鬧好看,透過布袋戲展演形式的實驗多元,追問歷史外力對藝術改造的本質問題,但在文本情節細節與演出形式的皺褶之間,卻藏了許多無處可去的歷史冤魂,與那被推進又推出的彩樓,一同藏在了舞台的深處。 |
« CdV » - 饒加恩個展 |
時間︰2023/07/15 - 2023/10/08 地點︰北美館 |
這個展覽從展場的空間政治思維出發,透過十字架的基督教意象,重訪帝國展示技術的視覺政治。饒加恩從其所蒐羅的歐洲殖民時期檔案文獻開始,呈現出歐洲帝國殖民知識建構暴力,如何透過視覺的展示、音樂的編程,還有商品化的全球物流經濟,對非西方世界的人、事、物展開一種博物館與人類學式的編碼與分類,藉此區隔出文明與非文明,現代與前現代,秩序與野蠻…等等服務於帝國統治術的圖像學(iconography)。通透的十字架展示空間示意著這套西方的殖民系統與基督教文明之間系譜學式(genealogical)淵源,並透過殖民音樂的再製,以及博覽會現場照片的局部放大,複雜化當代的參觀者對於帝國視聽政治的情緒感受(affect),再透過放大的局部幻燈片,對比出對原民(natives)視覺再現的荒謬,也透過Tananarive的音樂再製,將當時歐洲前衛藝術非洲主義中的殖民性彰顯出來。 |
最後一人、越南士兵、遊客、阿遠、獵人和遊手好閒者:王耀億個展 |
時間︰2023/07/15 - 2023/10/08 地點︰北美館 |
王耀億從《我記得,我記得》這個video essay開始,以擴延電影的方式帶領我們反思電影作為一個現代媒介,其形塑想像共同體的視覺政治操作與民族國家(nation-state)認同政治之間的關聯。其跨文化跨歷史向度的互文,讓參訪者必須回訪重要的電影文獻,比如《緬甸的豎琴》與《意志的勝利》,並在其中編織入台灣新電影《戀戀風塵》與《恐怖分子》,以互文的方式建構了創作者的台灣新電影詮釋學。現場重製的電影服裝,呼應第二個錄像中,以侯孝賢《海上花》為文本,對歷史記憶與社會真實再現的物件技術條件叩問。在暴露了電影作為想像共同體儀式性觀看之道的儀式技術之後,後面的《富國島》、《兩隻老虎》、《紅藍白—我沒有美國時間》、《打獵》、《遊手好閒者》,在實驗電影與錄像藝術之間,打開了影像實驗的多重維度,從個人記憶到集體政治,以製像的多重實驗,有意識的鏡頭顛倒與錯位,還有敘事角度的重層疊加與拼貼,追問當集體大敘事崩毀之時,國族神話破滅之後,個人透過重建儀式,或是告別儀式,該如何安置自己在社會集體當中的歸屬位置,或是墜入無路可出的超現實的戰爭創傷記憶夢境,或是在大自然與廢墟之間遊蕩成無家可歸的感傷孤魂,或是成為大都會裡漫遊者拖曳的虛幻身影…這些不同的觀看與敘事方法,最後皆在追問光源與暗影之間的辯證關係―在可見與不可見,明室與暗室之間,人該如何安置記憶與存在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