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誌不義—不義遺址視覺標誌與紀念物示範設計展
主辦人/單位:
國家人權博物館
活動類別:
展覽
首次展演日期:
2018-11-28
結束展演日期:
2019-03-31
活動地點: 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仁愛樓2樓
關於展演:「標誌不義—不義遺址視覺標誌與紀念物示範設計展」以國家人權博物館2015至2016年所完成之《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相關史蹟點調查案總結報告書》為基礎,整理出之第一批全臺各地共45處不義遺址為對象,募集藝術、設計、建築、表演、VR等不同領域的創作者,進行視覺標誌與紀念物的創作發想與提案。
本展覽同時也是一個「共學計畫」的成果展現;創作者們從入選開始組成知識社群,針對白色恐怖相關議題進行為期四個月的密集共學,在無數的踏查、研討與工作坊中,逐漸完備自己的相關知識,並將提案捏塑成形。
展覽於2018年11月28日至2019年3月31日假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仁愛樓2樓展出,計19組,共21位藝術家所創作之視覺標誌與紀念物提案呈現於觀眾眼前,期待藉由與觀眾的交流與互動,開啟更多對不義遺址議題的討論與發想。
共學計畫:指認不義/識別不義/標誌不義
白色恐怖時期的「不義遺址」,指的是威權統治時期,國家暴力以各種作為,傷害人權的地點,包括政策制定的場所、軍警特務機構所在、政治犯被逮捕,以及後續偵訊、審判、執刑等歷史現場。然而部分地點因都市發展改建,舊有面貌已完全轉換;部分存在生活場域之中,卻未曾受到關注,還有更多隱身於城市裡的案件發生地點。這些場域所乘載的歷史創傷,將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之中。因此學習指認、識別,依靠適當的標誌方式,指出地景與記憶的變遷,便是刻不容緩之事。
為了打開思考空間,創作者們並未被要求以傳統紀念碑的設置方式發想,他們依自身的專業與感性,發展出從地景、空間、身體、文字、聲音和紀念性等不同角度切入的創作,展現了他們對於白色恐怖和不義遺址的理解和想像,也擴大了視覺標誌和紀念物的內涵和可能性。
為了讓創作者對白色恐怖及不義遺址有更多認識,本計畫選擇以「徵人」而非「徵件」的工作方式,募集了一批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入選後組成知識社群,參與共學計畫,透過台北、高雄兩地不義遺址踏查及工作坊等,歷時四個月的共學研究,提出自己的視覺標誌與紀念物創作發想與提案。
共學計畫歷程分為三個階段:「指認不義」是對不義遺址的認知,了解各地點在白色恐怖時期的功用和歷史意義;「識別不義」是在許多的討論和學習中,深化各地點的知識,揉合創作者自身的專業背景,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去想像、理解、感受不義遺址;「標誌不義」則是創作者轉化自身對不義遺址的體悟,以一般大眾為對象,整合為能開啟公共討論的標誌方案。
指導單位 | 文化部
主辦單位 | 國家人權博物館
承辦單位 | 害喜影音綜藝有限公司
展覽時間 | 2018/11/28 – 2019/03/31
展覽地點 | 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仁愛樓2樓(新北市新店區復興路131號)
策展人 | 賴依欣
參展藝術家 |
詹喬鈞、張博傑、陳德芩、陳臻、陳儀霏、陳怡璇、周武翰、鐘雯齡、黃建達、太認真(郭柏俞、佘文瑛)、黃郁慈、賈茜茹、李佳泓、林怡君、林盈潔、呂嘉萍、阮永翰、田倧源、温淨淳、楊乃甄(依姓氏字母排列)
相關評論
2019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藝術節、遺產與共業 --- 鄭文琦
2019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 吳介祥
標誌不義:不義遺址視覺標誌與紀念物示範設計展(一)-記憶所離之處 --- 吳介祥
標誌不義:不義遺址視覺標誌與紀念物示範設計展(二)-空間論述權的競爭 --- 吳介祥
2019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 白斐嵐
2018年度觀察報告 --- 鄭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