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白斐嵐 / 2019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分享 | 瀏覽數: 1611

2019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提名觀察人: 白斐嵐 , 2020年03月10日 18時32分

延續前一年的開場白─這幾年台灣展演數量暴增,地點更趨分散,對於不到十人組成的台新觀察團而言實難全數涵蓋。故此,要從個人角度綜觀台灣劇場/表演藝術全貌,更是不可能。於是,我也僅能就有限經驗提出兩項有趣觀察。

近期隨著大量白色恐怖時期文件紛紛解密,研究書籍接續出版,再加上相關經費的投注,以轉型正義為題材的作品一再增長,創作手法也越趨多元,不再侷限於歷史的揭露,而對於歷史與當下、真實與再現,也出現了諸多不同以往的嘗試。策展計畫如《標誌不義─不義遺址視覺標誌與紀念物示範設計展》或《2019 綠島人權藝術季「拜訪流麻溝15 號:記憶‧地方‧敘事」》皆試圖重返現場,或透過藝術家創作(前者)或不同背景人士提案,串起與大眾、與當事人之間的聯繫。劇場作品則如《明白歌》、《白噪音》、《非常上訴》等,也可見劇團以各自擅長語彙,提出各種召喚歷史、體現歷史的可能,以扮演的「虛」回應歷史之「實」,在虛實間豐富議題深度,讓討論不只停留在事件本身,更進一步追問「述史」的過程。 

另一項有趣的觀察,是跨界合作的進一步深化。跨界對劇場並不陌生,各方人馬在此聚集,照著既定舞台分工框架完成作品,偶爾也與其他領域的創作者、表演者有所來往,但合作機制往往並無太大不同。然而近期作品,似乎已現趨勢更細緻地處理不同領域的生成體系,利用類似共同創作的合作過程搭建對話空間。這類作品如《渺生》、《譯譜者計畫》、《悲傷ㄟ曼波》、《盲劍客》,抑或是二胡演奏家王瀅絜與電聲藝術家紀柏豪合作的《忘言歌》或錄像作品《委託製作—陳以軒個展》等,「主導vs服務」的主從關係明顯變得薄弱(附帶現象是這類作品也因而更加強調聽覺敘事的重要)。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群眾》與《非常感謝您的參與》等作,過往隱身的劇場設計,如今在舞蹈/身體類表演得到更多話語權,這似乎是以文本為主的戲劇作品難以給予的空間。尤其是後者,實已脫離單純舞蹈/身體表演範疇,以後設手法拆解舞監、燈光、音樂、舞台等劇場部門本質,探究另一種在身體以外的表演性。

本文以過熱的展演活動起頭,然行文時卻正逢冠狀病毒為全球化、跨國製作,抑或是追求互動體驗的、讓人潮聚集的現場活動強行降溫。或許這也提醒著我們,藝術生態中終究只是宇宙生態的一小環節。這本未知劇本如何在被動局勢中守住創作上的些微主動,也只能留待時間證明了。

相關評論

關於身體與生命的擺盪──《渺生》 --- 白斐嵐

2019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轉型正義‧異∕藝托邦‧單人宇宙 --- 于善祿

2019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個展突起,邁向新象 --- 孫松榮

召喚共感.再現恐怖-《白噪音》 --- 白斐嵐

2019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 魏琬容

2019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藝術節、遺產與共業 --- 鄭文琦

讓我們一起孤獨-談《群眾》 --- 魏琬容

視譜、辨譜、讀譜與譯譜──《譯譜者計畫》 --- 白斐嵐

一個人的群眾──《群眾》 --- 白斐嵐

標誌不義:不義遺址視覺標誌與紀念物示範設計展(一)-記憶所離之處 --- 吳介祥

標誌不義:不義遺址視覺標誌與紀念物示範設計展(二)-空間論述權的競爭 --- 吳介祥

「委託製作-陳以軒個展」 --- 陳韋鑑

以聲音重述歷史的多種可能-《明白歌|走唱白色記憶:未竟的故人事與未來歌》 --- 白斐嵐

記憶是競技場上的搏擊_拜訪流麻溝十五號(下) --- 吳介祥

在視線所及之外的世界-《盲劍客-見/不見之間》 --- 白斐嵐

2018年度觀察報告 --- 鄭文琦

出神的搖擺--《渺生》 [特約評論人] 貧窮男

持攝影機的即興室內舞:論陳以軒的《委託製作》 --- 孫松榮

2019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 吳介祥

2019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我們生產的是什麼?還可以怎麼生產?需要製造(藝術)嗎? --- 高俊宏

記憶是競技場上的搏擊_拜訪流麻溝十五號(上) --- 吳介祥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