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觀察報告
評論的展演:布拉瑞揚舞團BDC「路吶LUNA」、驫舞劇場|皮歇‧克朗淳 X 陳武康《半身相》、2018TIFA 三個人《3x3計畫》異常返響、《孟婆•湯》真快樂掌中劇團│2018臺灣戲曲藝術節、2018阮劇團X流山兒★事務所《嫁妝一牛車》、南方以南- 南迴藝術計畫、2018第十屆草草戲劇節
既然是年度觀察,自然不能不從近年顯著的過勞現象說起。展演在空間上愈發分散,在時間上也更密集,要靠幾雙眼睛拼湊整年全貌是個難題(稍縱即逝的劇場尤是如此),只能以此自我提醒。
台新獎雖總令人聯想到「新」,今年幾齣亮眼作品卻都帶著我們重新思考關於「傳統」的各種命題。「傳統」如今不再只是族群內部自我認同的傳承──無論是布拉瑞揚在《路吶》領著舞者學習異文化(布農羅娜村)樂舞,探問當代如何重新定位傳統;又或是陳武康於《半身相》自皮歇‧克朗淳繼承的箜舞反問「傳統是否可以不只是族群也是個人?」抑或「失傳是否也是傳統的一部分?」音樂演出如「三個人」《3x3計畫》與捌號會所《Omlivon - The Dreams Garden》回歸樂器的聲音本質,解構音樂過往所承載的文化脈絡與族群符碼,借屍還魂般帶出傳統聲響的當代可能;還有本事劇團《碰老戲──四郎》化形為意,一身程式本領成了內力深厚。當代偶戲結合布袋戲的《孟婆湯》則像是為傳統除魅,在巧妙跨界中實暗示著劇團創辦人江賜美作為女戲師,如何突破傳統強加的性別限制。同樣試著撼動傳統機制的,還有佔據大半年焦點的《南方以南》策展計畫,要讓藝術重回山海/部落文化,勢必得處理紙上論述之外更細緻的「對話」過程,卻也因此讓創/製作得以進一步滲透傳統的表象(反之亦然)。
順著《南方以南》來看,類似「機制對話」過程實存在於許多民間主辦的地方戲劇節,如《草草藝術節》(阮劇團)、《利澤偶聚祭》(無獨有偶),其代表的不只是藝術下鄉的擴散作用,卻是藉「出走(reaching out)」必要的轉譯過程,重新提醒劇場「聚眾」的社會能量。與此相對的,或許是近年日益盛行的沉浸式劇場體驗,講究的是與少數觀眾建立的親密關係,但也不免令人好奇此類多以「重度觀眾」為主要參與者的演出,再直接的體感衝擊是否卻也淪為圈內人自言自語?反過來說,劇場「聚」的不只是觀眾,更可以是彼此間的匯聚,可以是如《孟婆湯》跨劇種、《范天寒和他的弟兄們》跨世代、《嫁妝一牛車》跨國跨文本,更可以是《跳島舞蹈節:新竹跳》以十足節慶精神展現幾年來舞蹈圈各方拼鬥的能量。在一切過勞之後,或許唯有不斷的向外對話,才能讓過勞不致淪為徒勞。
相關評論
2018年度觀察報告─藝術與區域發展及柔性轉型正義的密切關係 --- 黃海鳴
回望「南方以南」:人之聚集、故事敘說,以及肉身性的知識培植 --- 王聖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