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刃有餘的異常返響-三個人《3x3計畫》
陳宜貞 | 發表時間:2018/03/30 11:20 | 最後修訂時間:2018/03/30 12:42
評論的展演: 2018TIFA 三個人《3x3計畫》異常返響
演奏家郭岷勤 圖版提供|國家兩廳院 攝影|張震洲
「三個人」室內樂團是由郭岷勤(古箏)、潘宜彤(中阮)、任重(笛簫)三位新銳演奏家所組成,他們相識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從求學階段到組團演出長期合作,展露出良好的默契。自成立「三個人」以來就積極多方發展,陸續建立了豐富的演奏及創作實績。經過這幾年的醞釀,這次兩廳院2018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3x3計畫》:異常返響可說是重要的里程碑。音樂會六首曲目皆為世界首演,其中三首是三位演奏家的個別創作,另外三首則是委託台灣青壯世代作曲家邱浩源、李元貞、劉韋志的全新創作。
演奏家潘宜彤 圖版提供|國家兩廳院 攝影|張震洲
作為當晚音樂會的開場曲目,潘宜彤《浸墨》運用較傳統之語法創作,敘述策略平易近人且十分生動。古箏、笛、阮輪流扮演主角,共同演繹出一齣熱鬧的戲,音樂洋溢著畫面感。
郭岷勤的《脈》堪稱當晚最大的驚喜。作曲家選擇刻意背離常規的演奏技巧,屏棄歌唱性旋律線條,改採當代音樂語彙,聲部交織錯綜,勾勒出「三個人創團至今所經歷的篇章」[1]。幾次難以預期的精彩翻轉,正彷彿三人合作時的衝突與磨合;聲響裡流竄出尖銳緊繃的氣氛,迎面而來的是作曲家不斷地大聲疾呼。另一方面來說,音樂元件毫不停歇的緊密串聯,使得曲終留下資訊超載的疲勞感。然而這無法掩蓋的旺盛企圖心,卻也讓筆者非常期待郭岷勤的下一個作品。
邱浩源的《背灼炎天光》標題來自白居易詩作《觀刈麥》。阮與古箏為主所演奏的短小節奏型不斷變形反覆,時而些微擴張收縮,營造出古樸的韻律感,頗能貼合樂曲解說中作曲家所自述「土地與人緊密結合的粗獷氣息」[2]。阮、箏所製造的脈動如咒語般無止境地展延,時間感彷彿凝結,笛簫則化身閃爍其中之光點,穿梭在動與不動之間微妙界限的兩端,隨著梆笛旋律線條逐漸拉長,音域也逐步升高,光點轉為燔灼炎熱的盛夏日光。
演奏家任重 圖版提供|國家兩廳院 攝影|張震洲
任重的《掣》是由〈雲〉、〈風〉、〈電〉三首小品所構成的組曲。第一首小品〈雲〉及第三首小品〈電〉具有明確的韻律及調性旋律素材,富有感染力;而第二首小品〈風〉則採取當代音樂語法,在音響化素材的銜接處理中,流露出自然不矯揉的詩意,也展現任重紮實的傳統音樂底藴。然而,由於三首小品分別採取不同音樂語彙,雖然顯示出作曲家掌握不同曲風的能力,但如此的切換卻使得樂曲整體的脈絡略顯混亂。
旅美作曲家李元貞的《光、物、影的二十個極短篇》前半部分展現作曲家對於音樂元素細膩的處理,內斂卻又充滿流動感,有著意在言外的魅力。但後半部分突如其來配合燈光變化,郭岷勤捧著筒狀物(筆者眼力不佳無法辨明物體正身)到舞台中心放下,這樣一個吸引眼光的劇場元素,使得樂曲原先的脈絡產生斷裂,將聽眾的反應推至分歧點,留下了許多疑問。
最後一個曲目是劉韋志的《歪曲之語》,這首樂曲與開場潘宜彤《浸墨》所運用的演奏技法正好處在光譜的兩個極端。劉韋志幾乎不使用阮、箏、笛簫的慣性演奏技巧,強大的半規律式節奏動能一波一波襲來,將聽眾捲入作曲家所精心構築的迴圈中,在不斷繞行的運動狀態中載浮載沉難以抽離。古箏在郭岷勤近乎暴力的操弄之下(相信這是作曲家的要求),燕柱紛紛倒下發出爆裂聲響,不論這「效果」是否原本就在作曲家的設計藍圖中,或者是個意外,不妨解讀為「歪曲」的另一種體現。《歪曲之語》是劉韋志眾聲喧嘩(heteroglossia)系列中的第二首樂曲,月初筆者也在朱宗慶打擊樂團的音樂會中欣賞到系列作的第一首樂曲《眾聲喧嘩》,這兩首樂曲明確地展現作曲家在創作風格上的演變。
以較為武斷的方式來說,目前傳統器樂音樂會及當代音樂的音樂會,各自有其既定的聽眾群,互相流動的情形仍較少。這次三個人《3x3計畫》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機會,讓習慣聽傳統器樂音樂會的聽眾,以及慕作曲家之名而來的聽眾,能脫離舒適圈欣賞到不同風格的作品。所謂傳統與當代之間的「分隔」,其實不若部分人想像般是座巨大高聳的山脈,端看當晚三位演奏家遊刃有餘演繹各具特色的樂曲,以及近乎滿座聽眾熱烈的迴響即可證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見演出節目單樂曲解說部分。
[2]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