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陳宜貞 / 《春華秋水》
分享 | 瀏覽數: 2188

《春華秋水》

陳宜貞 | 發表時間:2020/02/16 06:25 | 最後修訂時間:2020/04/21 13:23

評論的展演: 【2019臺灣音樂憶像系列】《春華秋水》德國 E-MEX 樂團與臺灣中青世代作曲家

    「什麼是臺灣的當代音樂?」這是一個可以引起相當焦慮感的問題。以西方藝術創作者的角度來看,作品是否能展現己身文化主體性並非創作時的主要驅動力,然而對於臺灣作曲家來說,卻很難完全置身事外。
    臺灣音樂館所主辦的「臺灣音樂憶像」系列音樂會,或許在機構「保存研究」的任務考量之下,過去曲目安排多為郭芝苑、徐松榮、許常惠等前輩作曲家的經典作品,而新創作品的比重較低,好不容易在2019年底,終於有一場全為首演新創樂曲的《春華秋水》音樂會。為了要扛起「臺灣音樂」的旗幟,臺灣音樂館委約創作要點中明白寫道:「委創作品之主題、內容或素材須具備臺灣元素。」於是這場音樂會的五位作曲家,分別提出了各自的解讀。
    在花蓮成長的陳立立,以北迴鐵路與太魯閣步道的山洞為發想,在《洞聲/洞光》這首六重奏樂曲中,毫無違和地將傳統樂器笙與其他西方樂器融合,細緻地以各種陌生化聲響,鑿刻出極為生動的聲景。譬如笙獨特的顫音演奏技巧,使聽眾聯想到火車行駛時車輪與鐵軌所發出的規律撞擊聲,也可以是行經隧道時空氣的振動聲;刻意將飽滿與稀微的音色並置,放大其中的反差製造出聽覺上空間感的扭曲。


陳立立與 E-MEX 樂團指揮 Christoph Maria Wagner   

第二首作品《凝.靜》的作曲家李政蔚使用傳統曲謠作為部分的素材,但並非單純的嫁接或引用,而是拆解後揉合。傳統樂器古箏與西方樂器中提琴、鋼琴有時是對話的關係;有時中提琴模仿古箏的演奏技法,營造支聲複音的織體,鋼琴則如同下註腳般點綴其中。導聆時李政蔚提到譜寫這首樂曲時不幸父親病逝,這經歷最初帶來精神上的煎熬,但逐漸轉變為創作的動力。雖然是以創作者私領域的事件作為核心,作品並未有侷限性,縱然免不了有情感上的落差,卻仍能使聽眾回溯個人的回憶而產生共鳴,是相當有溫度的一個作品。
    由於音樂表現形式的抽象性,較少有針對單一社會議題或現象闡述的樂曲,但劉韋志的《眾聲喧嘩》系列作卻選擇了這個路徑,也體現創作者高度關注臺灣社會,面對各種紛亂頑強的姿態。《眾聲喧嘩 四》首演時正值總統與立委選舉期間,各種宣傳透過不同管道鋪天蓋地席捲而來,這首作品恰巧也是這場音樂會編制最大最複雜的作品(長笛、單簧管、打擊、鋼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與預置錄音)。曲中反覆出現上揚後被截斷的線條與強烈的擊打聲響,尖銳的噪音遊走分裂,呼喊的人聲堆疊上預置錄音中難辨的語言,將臺灣社會躁動不安的氛圍強烈地聽覺化。
    不論是由傳統音樂記憶中汲取元素,以音樂構築在地的意象,呼應當今社會百態,將傳統南管曲韻轉譯至西方樂器上,或從己身生命經驗出發,這場音樂會展現了作曲家不受限於國族框架的捆綁,對於「臺灣」這個共同體多元而精彩的詮釋。

德國 E-MEX 樂團演出臺灣中青世代作曲家作品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