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陳宜貞 / 2019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分享 | 瀏覽數: 1168

2019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提名觀察人: 陳宜貞 , 2020年03月11日 06時53分

在台灣每年數百檔音樂類節目中,曲目包含有國人作品的音樂會尚屬少數。如此窘況的成因當然極為複雜,不過「當代音樂難賣」的刻板印象,確實讓不少演奏者在票房壓力之下,對於音樂會安排部分演出新創曲目卻步不前。然而,去年有幾場音樂會在製作上相當用心,譬如:兩廳院新點子實驗場中由「三個人」與鋼琴家徐惟恩合作的《誤讀聲響》,引發聽眾質疑既定觀念與傳統的固著性;時間藝術工作室的《長笛的使用說明書》,將巴洛克長笛、現代長笛、低音長笛、長笛 beat-box 等合縱連橫;林慧寬《琵琶語》則聚焦在文學與音樂的激盪,演出以湯顯祖「牡丹亭」為題材之作品;這幾場音樂會皆有新創作品,且在曲目上凸顯其核心概念,展現演出者如何積極並有策略性的製作音樂會,在召喚傳統的同時也指向未來,提供聽眾理解當代音樂的切入點。 

同樣挑戰「音樂」的傳統分類,她的實驗室空間集《中3路3段─臺灣街邊聲響》定調由街邊聲響出發,薛詠之《柏拉圖的洞穴》則詮釋哲學寓言,兩者恰巧形成令人思索的對照。以生活物件或自製樂器取代傳統樂器的擊樂演出並不罕見,然而不少作品會陷入過於浮誇的表演性,為求形式或肢體的趣味,卻犧牲聲音敘事的邏輯。《中3路3段》與《柏拉圖》並未落入此陷阱,在擊樂家及作曲家的出色駕馭下,兩者皆以聲音形構出精彩之作。前者在具有相當娛樂性的基調中,場面調度簡約流暢;後者的表演狀態則令人印象深刻。

經歷數年的缺席,今年終於再度有音樂類節目入圍台新藝術獎的年度決選。《春華秋水》展現中青世代作曲家(陳立立、李政蔚、劉韋志、蕭慶瑜、林梅芳)在面對「臺灣」的命題時,擺脫過去類似音樂會因主題限制而作品呈現均值化的現象,保有作曲家個人獨特的聲音與社會對話,不弱化藝術性的堅持,採取開放而多元的態度闡述「臺灣」。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