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陳宜貞 / 小編制的可能性:《命運的劇場—布蘭詩歌》
分享 | 瀏覽數: 1398

小編制的可能性:《命運的劇場—布蘭詩歌》

陳宜貞 | 發表時間:2022/04/08 23:54 | 最後修訂時間:2022/04/20 12:48

評論的展演: 命運的劇場-布蘭詩歌

德國作曲家卡爾奧福 (Carl Orff) 在譜寫《布蘭詩歌》(Carmina Burana)之時,是將其設定為一部由作曲家主導,結合詩歌、樂團、舞蹈、佈景、服裝來呈現的總體藝術(Gesamtkunstwerk)作品。然而不論國內外,現今這部經典之作多是以音樂會形式進行,顯得這次由台中藝術家室內合唱團以劇場形式呈現的演出相當難得。

《布蘭詩歌》原先是寫給三位獨唱家、四部混聲合唱團、兒童合唱團以及管弦樂團。為了與三管編制的大型管弦樂團抗衡,指揮往往選擇動用超過百人編制的合唱團,如果是戶外演出,更會加以擴音,企圖營造出命運之輪慑服眾生的氣勢。但這次的製作,藝術家只派出四十四位團員,與其說是合唱團規格,更接近室內合唱團(chamber choir)。倘若以室內合唱團搭配原先大型管弦樂團的編制演出,人聲免不了會被器樂掩蓋,因此指揮莊璧華捨棄了管弦樂團,選擇以雙鋼琴(黎國媛、黃郁文)與打擊樂(朱宗慶打擊樂團)的改編版本取而代之。

然而作品開頭第一首〈喔!命運〉O Fortuna 樂音一落下,馬上產生微妙的挫折感,關鍵並非小編制導致總體音量偏弱,而是聲音不夠聚焦。臺中市中山堂建設之初,就是一個號稱富有彈性的多功能展演廳,實際上因為不是音樂廳規格,即便架上活動式反響板,聲音表現一直飽受批評。藝術家這次《命運的劇場布蘭詩歌》的製作,考量馬戲團、舞者出入動線複雜,加上舞台上方需有懸吊裝置,並沒有架設反響板,導致合唱團跟樂池內器樂的聲音四處溢散,雖然經過擴音,難免犧牲些許音色細節跟動態表現。但簡潔的舞台設計,搭配合唱團肢體動作與福爾摩沙馬戲團(Foca)、文華高中舞蹈班學生,彌補了聽覺上的遺憾。

攝影:黃仁男、黃鈺翔   照片提供:台中藝術家室內合唱團

以小編制來演出《布蘭詩歌》倒是有一個好處,因為舞台沒有被演出者塞滿,相對給了合唱團肢體表現的空間。尤其在「初春」中,歌者動作設計為了不影響音樂表現,難免有較高的重複性,但單純的動線與隊形變化頗有畫龍點睛的效果,更凸顯出原先奧福音樂中的舞蹈性,合唱團將春天輕盈、快活的氛圍透過歌聲跟肢體演繹得十分出色。

較為可惜的是整體影像設計採用具象的視覺語彙,流於形式表意,侷限了與其它表演元素交織的空間;幾乎每一首樂曲就搭配一段新的影像,斷裂的手法影響了整體進行的流暢度。三位獨唱家(女高音賴珏妤、男高音王典、男中音趙方豪)表現皆相當出色,尤其王典縱然整部作品只在〈天鵝之歌〉Olim lacus colueram中演出,無庸置疑的抓住了全場觀眾的注意力,將奧福作品中荒誕滑稽,言語粗鄙卻隱含批判意識的精神詮釋得淋漓盡致。

攝影:黃仁男、黃鈺翔 照片提供:台中藝術家室內合唱團

這場跨領域《布蘭詩歌》的製作,不以合唱團人數或聲量輾壓,反而充分展現如何從音樂出發,與舞蹈、戲劇、視覺元素融匯以產生聚合性效應,提供愛樂者欣賞這部經典作品的另一個角度。對於一個資源有限的民間業餘合唱團來說,推出劇場形式的製作實在要有無比的熱忱與膽試。相信台中藝術家室內合唱團在經歷命運之輪的試煉後,仍然能夠執著地堅持下去,蓄積更多能量,期待未來看到團隊挑戰其他合唱劇目的演出。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