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陳宜貞 / 生命的頓挫與彎折 - 林廷緒《八八》
分享 | 瀏覽數: 2843

生命的頓挫與彎折 - 林廷緒《八八》

陳宜貞 | 發表時間:2019/04/11 00:07 | 最後修訂時間:2019/04/23 16:04

評論的展演: 2019相遇舞蹈節—共感

《八八》以令人忐忑不安的聲訊開場,最初的低頻嘈雜聲退去後,隱約可辨認的風雨聲斷續地迴盪在烏梅劇院中。猛不防,尖銳的小堂鼓聲從左方直擊耳膜與心臟,密集的滾奏毫不留情地顫動著觀眾的神經,接續堆疊上的電子音訊更進一步騷動著空間。在舞者尚未現身之前,聲音敘事就已揭示在突如其來的災難之下,小林部落住民無所遁逃的際遇。

編舞家林廷緒在開演前簡短地敘述舞作發想的起源:出身高雄的他,經歷數年實際踏查莫拉克颱風受災地、訪談遺族及參與超拔法會之後,構思出這齣探索生命存在與消失的作品,並邀請兩位音樂設計顏晟文、洪于雯參與。在空間氛圍的塑造上,藍靖婷所設計的幽微燈光,以及舞臺設計趙鈺涵以布條拼湊而成的簾幕,攔截了視覺上的通暢感,將劇場的空間更緊迫地向內壓縮。由於視線受到遮蔽,也加深了觀者心理的不確定感。

洪于雯(左)、顏晟文(中

洪于雯、顏晟文、林廷緒(由左至右)       
照片提供:林廷緒     攝影師:陳欣瑜

舞作前段,三位舞者(謝宛霖、文韻筑、凃立葦)軀幹大多時候都是彎折的,彷彿被不可見的鎖鏈捆綁住拉扯向地面,節奏強烈的聲響不斷地襲來,舞者緊繃的身體感傳達出急切與掙扎;手臂偶爾無力地垂墜擺盪,而非刻意的雕琢,仿若對應著舞臺中後方懸掛的斑駁簾幕。

中段時小堂鼓緊迫逼人的滾奏終於消停,稍微喘口氣後,低沈的雷聲即轟然作響,間歇穿插著高頻細碎的金屬敲擊聲,帶有摩擦感的長音則讓人聯想到豪雨後獻肚山無情的挪移。三位舞者緊挨著彼此,艱難且歪斜地移動,維持一個有黏著性卻又相當脆弱的平衡,互相牽引羈絆。隨著時間流逝,以弓拉奏鐵琴琴鍵所產生的金屬感長音經過變形,使得聲響空間逐漸扭曲,而舞者的重心越發貼近地面,步履也漸趨緩慢頓挫。從意義指涉的層面來詮釋,是否能理解成已無法再承受命運的重擔?

照片提供  林廷緒

照片提供:林廷緒     攝影師:CK

舞作後段燈光倏地轉變,導入取樣自宗教祭儀的聲音素材。舞者似乎由不同的力量所驅動,展現相異於之前的舞蹈語彙,順著本作的敘事脈絡,不難將一些扭曲、顫抖的肢體符碼與神靈或巫學做連結,舞者的身體感明顯地進入另一個層次,在炫目的紅色燈光映襯下更具表演性,也充滿強大的情感渲染力。接近尾聲處,三位舞者急促地繞圓來回奔跑,舞者之間動能迅速的流轉,也物理性地攪動了簾幕使之飄蕩,觀者得以透過布條之間的縫隙,窺見舞臺深邃的後方,隱喻著一個不存在卻又存在的異質空間。

在音樂設計部分,聲音素材的揀選精準,現場擊樂的飽滿能量也讓人驚豔。而音樂佈局能與舞蹈敘事扣合並互補,必須歸功於主創者林廷緒與兩位聲音設計者在過程中深刻的討論。較為可惜的是,由顏晟文所控制的現場聲音,音量大多凌駕在洪于雯的擊樂之上,加上烏梅劇院固有音場的窒礙,澎湃湧入的聲音浪潮多少沖淡了擊樂演奏的細膩張力,也使得整體聲音的動態扁平化。在音樂敘事的策略安排上,現場聲音淡入淡出的處理方法,在多次重複使用之後使得聲音的形狀趨於混沌,難免遞減了轉折的力道。

在舞作的中後段,編舞家安排罹難者家屬周金源現身於劇場,所有現場聲音都是靜默的,在冷調的燈光映照下,他肅穆平靜地以國台語交雜敘述小林的際遇。這個設計是一著險棋,因為可能讓舞作的延續性產生斷裂,但也確實讓觀者的想像能有一個具體明確的投射對象,或者說提供給觀者另一個理解作品的可能。在觀眾席可以察覺到四周情緒的起伏,啜泣聲在劇場空間中逐漸漫漾開來。

照片提供:林廷緒     攝影師:CK

舞蹈跟音樂的合作已有幾個世紀的深遠傳統,近年來不少舞作採取的方式,是在演出時播放事先剪輯完成的音樂,林廷緒卻在創作初期就決定選擇不一樣的路徑。音樂採用現場演出,不止舞者在彩排時需要更多的時間與演奏者培養默契,實際演出時也會有較多的變數。但是他也說:「對表演者而言,經過一定的契合後,現場音樂的張力與氛圍非常能幫助演出當下詮釋動作,並且能推進身體狀態。」這齣舞作被列在2019相遇舞蹈節《跨界交朋友》系列之中,在「跨界」已淪為行銷關鍵字的今日,《八八》不啻是一個具體實踐跨領域精神的果實,更是一個直視生死、誠懇並撼動人心的作品。

後記

演出結束後,我就在思考這齣作品如果是在比較開放的空間演出,是否會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請教林廷緒這個問題時,他也提到希望能把這個在高雄深山找到的作品,帶回深山演出。作為觀眾,真心的期望這個充滿可能性的作品,未來能有機會進化精煉,再次呈現。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