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莊棨惟,
2021年02月14日 18時56分
評論的展演:
禽獸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回到美術街,許尹齡本次展出了三張畫作,放置在美術街的入口處,其中〈金馬〉與〈在路上〉,皆是源於她在瑞典駐村時所獲得的靈感,蘊含了非常濃厚的人文省思。本次展覽所展出的新作是〈壓力插的花〉,在描述章魚在壓力下會啃食自己的觸手,而章魚若是在一般情況下所斷掉的觸手,是可以自行長回的,然而若是在壓力下所自噬的觸手卻是無法長回來的。而這樣因壓力所插的花,象徵人在壓力下所對自己造成的傷害,以及像是為了展示自我、滿足社會的期待,而對自己造成的傷害、無法抹滅的缺口和缺憾。
〈壓力插的花〉,擷取自台灣美術雙年展網站
接下來的陳昱凱本次展出了22件作品連幅,作品全名為《白之前之後》,然而其實每一件畫作都有各自的命名。陳昱凱為非常年輕的新生代藝術家,其創作方式有著有趣的源由,是在某次作品的運輸中,木板意外地破裂,使他開始摸索畫布作為材質的內在能量,進而探索平面繪畫展現的不同曲徑。陳昱凱後來自己嘗試破壞畫板,利用工具或是身體的力量,使所有粗糙的畫作材質充滿了其加工的痕跡與力道。每一張畫中的構圖,都隱藏著若干生物,而每一個圖面都像是在同一個宇宙中所切割出來的各個剪影、畫面。
《白之前之後》組圖,擷取自台灣美術雙年展網站
陳昱凱所畫的這些生物們,處在一個又一個龐大的災難事件中,包含了火山爆發、彗星降臨等等,其中恍然失措的生命面對無常事件顯得更加脆弱無助。藝術家本身有非常精湛的技藝,熟練地運用壓克力與噴漆,並順應材質畫面本身的紋理進行構圖,奇幻又精彩的色彩構圖,在重重疊合後產生了一個從迷霧之中現出的魔幻世界。細觀陳昱凱的作品,有趣的是如果觀者將自己投身於藝術家所創造的世界,並嘗試將畫面中的線索串聯在一起,就有機會讀懂藝術家在繪畫中所藏下的小故事、小秘密,而色彩的燦爛與故事情節互相調和的過程,使觀者在閱讀畫面的經驗愈發令人愉悅。
《白之前之後》局部,由筆者自現場攝影
在陳昱凱的二十二件畫作旁的天橋下,則有本次展場最為隱晦神祕的聲音裝置作品──〈人位擬仿〉,藝術家吳秉聖在此作品中不斷地摸索聲音藝術以及「投聲」這樣的技術可能,並利用訪談經驗中與孩童的對話,才發現現在我們對動物的理解跟認識都是透過玩具、卡通,各種合成聲所產生的動物的聲音,所以這件作品也呈現了有趣的文本對調概念,請人類模仿動物的聲音,再用數位類比的合成器創造出風聲鳥鳴。(吳秉聖個人網站:https://www.pingshengwu.com/)
《投聲系列 ─ 人位擬仿》展場照,由筆者自現場攝影
藝術家
賴九岑的作品,為六十八張連幅的大作,
〈彩虹下的最後審判〉是國立台灣美術館在2007年的典藏作品,此作需要較大的空間展示,也應是繼2007年亞洲藝術雙年展後的第二次展出,所以十分推薦觀眾一定要一睹為快,此一氣呵成、十分大器的經典巨作。
賴九岑以熟練的技巧用壓克力不斷地疊合,創造出一種極為平面、宛若印刷品的材質,而色彩的鮮豔調度,也展現了其深厚的畫功。
此外,與本次的新作〈大金剛與小美女的日常〉對比來看,也可以看到藝術家這些年的發展,以及在畫作邊緣那如同漆器般打磨的紋理,值得注意的是,觀眾如果從畫中的邊緣看到整個痕跡堆疊、若隱若現的色彩紋理,也能看到「ok」或是「讚」這些別有趣味的圖像。〈彩虹下的最後審判〉的組圖中間,有個「阿」代表著「阿彌陀佛」或是「阿們」,帶著宗教的嘆詞,去呼應每個觀眾的自我判斷,而畫上的每個圖像,產生一種敘事的對應,也只有觀眾自己可以去產生詮釋連結。
〈大金剛與小美女的日常〉和〈彩虹下的最後審判〉局部,由筆者自現場攝影
藝術家莊培鑫,這次為台雙展所創作的新作為《數位標本》,整個創作觀念上十分有趣,成為一位數位時代的標本師,重新詮釋博物館學概念中的「標本學」。藝術家莊培鑫一直對於如何再現、分類、歸檔有著興趣,我們如何去標本紀錄、庫存、典藏數位時代下的所有資訊跟媒材,藝術家透過搜尋取得許多不同的鳥類圖片,這些圖片重新地以壓克力塑形的方式,或是雕塑的3D列印工具給重現出來,然後同時地,他又將真實的物件進行3D建模掃描,進行一種「從數位到真實」和「將真實複製至數位」的行動。有趣的是,展出的雕塑或是3D建模,都呈現一種不斷滑落、液態之感,藝術家自呈,概念是像我們目前在滑手機,或是不斷地在線上瀏覽各種資訊,眼前線上的圖像像是不斷地滑落、流動在河道中。(莊培鑫個人網站:http://chuangpeixin.com/)
《數位標本》局部,由筆者自現場攝影
《數位標本》展場照片,擷取自台灣美術雙年展網站
接下來,我們走進在美術街上,另外打造出如同「彩色多寶格」的展間,去欣賞耿晧剛以及黃可維的精彩平面繪畫作品。耿晧剛長期對於流行圖像的關注,以及受到其建築及時尚設計的背景,進行一種對流行圖像的顛覆,這邊所指的流行圖像是像迪士尼卡通的人物、藍色小精靈又或是海綿寶寶。利用菱形方塊及幾何圖樣的覆蓋,讓圖像與回憶的連結產生阻隔,將圖像符號進行遮掩、塗鴉、拼貼,就如同進行偶像破壞(iconoclasm)的行為,並結合藝術家自小對這些流行圖像的迷戀與生命故事。我特別的推薦觀眾,可以尋找位於黑暗角落的那幅「海綿寶寶」,注視它眼中的水鑽,如同直視深淵的自己。
〈唐老鴨〉,擷取自台灣美術雙年展網站
藝術家黃可維為了本次台雙展,總共帶來了總共十六組的新舊畫作,其致力於探索圖像以及平面繪畫的未來可能性。以負片的概念不斷地去呈現畫面所呈現的二元性,黃可維也喜歡利用文字的象徵跟暗示,勾使觀眾去想像自己所看到的究竟是什麼,我建議觀眾在欣賞黃可維的作品時,可以順著他的筆觸不斷的流動,他常常以兩幅以上的畫作作為一組互相對話,彷彿一個世界的兩面,正片、負片;白天、夜晚。他的繪畫語言總是可以揭露這個世界的細節,進而顯露出心靈感知通往的內在世界。
〈Vague/ Fuzzy〉,擷取自台灣美術雙年展網站
我總是深陷於他的繪畫筆觸中,折服於他精湛的繪畫技術,他的畫作內總有太多的細節,包含了如同雨滴、雪粒,或是反射映照世界的玻璃珠、或是多面詭譎的骰子,萬物的角度在畫面各場景的出口入口來回穿透著。欣賞可維的作品,需要將自己代入筆觸跟筆觸之間的關聯、順應著呼吸,並感受色彩微妙地流動變化、細節急遽增加。藝術家對繪畫世界的構建方式十分成熟,若要更加瞭解他的整個創作脈絡/宇宙,我也推薦觀眾們可以直接前往他的個人網站,將他的其他作品一同並置欣賞。(黃可維個人網站:https://cargocollective.com/koweihuang/)
〈洞口〉,擷取自台灣美術雙年展網站
離開了多寶格展區,繼續往美術街的末端走去,在電梯後方會遇到一個龐大的白色四方空間,而許多觀眾甚至誤認為是廁所,這是一件由羅智信帶來的非常有趣的空間裝置作品,我特別喜歡這件作品能勾起人的慾望及潛意識,而呈現了有機與無機的混合。我試圖拆解並介紹其不同的組成,而我也相信藝術家是刻意地擷取各種媒材元素而混融它們在一起。
首先,他帶來曖昧記憶的自粘塑膠地板,藝術家在上面塗滿了自行釀造的啤酒花液,觀者在端倪作品時會踩上這些因天氣潮濕變化而粘膩的地板,並聞到撲鼻的酒氣;而鑲嵌在木作牆面上的洗手台,水龍頭不斷地流出水,其中水裡所添加的碘液,亦有可能會因為接觸到洗手台槽富含維他命C的水果切片或是空氣,而產生變色反應,展場人員每天放上現切的水果,而讓水果隨著空氣氧化也不斷地再氧化變色。
在洗手台的鏡子上,則貼上了通訊對話或是化學式,鏡子上方也鑲嵌了色彩昏暗的燈光,令整個處境曖昧不明,令人彷彿誤闖了他人的浴室,或者是夜店裡的廁所。我尤其喜歡這件作品,或許精密排演、或許出於偶然,促使觀眾與展品產生無數種互動方式,他們情不自禁地照起鏡子自拍、撥弄瀏海露出自戀的微笑;下意識地伸手想關上水龍頭、無意識地洗手,或有意識地偷拿水果來吃......。
展場照片,擷取自台灣美術雙年展網站
繞著四方形的木作牆面走一圈,從唯一的缺口處進入,需要從狹小的空間進入、拉開浴簾並跨進浴缸,而入口的頂端放了一盆黃金葛,藝術家曾解釋黃金葛的蝸牛盆栽,莫名地與空間內地板陳列滿滿的蝸牛殼相呼應。至於為什麼要將入口設計地如此隱諱、通行不便,藝術家也表示希望觀眾可以在進入觀展時,可以多付出一些氣力。空間內更多的是令人匪夷所思的物件,許多非洲蝸牛殼積成一袋又或是散落一地,舉目四周皆是原木板撐起的內結構以及帶著潮氣的螺旋木紋,可以看到正在運作的水槽馬達造就了水流不止的水龍頭,甚至還有一罐罐碘液跟啤酒花。
也就這樣,我們從前台走到了後台,浴缸是我們變身的入口(多麼有趣的隱喻),他創造了空間、創造了所有流動的認知以及曖昧不明的定義。試著去了解羅智信的作品,需要讓自己的思緒無限地發散,去想像整個空間如同物質不斷流淌轉換的宇宙、去想像可能發生的行動,以及這些物質要素如何促成人們的行動。(羅智信個人網站:http://luojrshin.com/)
相關評論
[之一] 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 101展間
--- 莊棨惟
[之二] 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 大廳及102展間
--- 莊棨惟
[前言] 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 簡介、必看推薦、參考資料
--- 莊棨惟
2020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藝情艱困下的歷史意識與生命力
--- 林育世
[之六] 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 202展間
--- 莊棨惟
[之三] 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 鬼丘鬼鏟、吳權倫及103至106展間
--- 莊棨惟
[之五] 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 107、108展間
--- 莊棨惟
[之七] 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 - 戶外燈箱作品及小結
--- 莊棨惟
分類奇觀與家族相似:《禽獸不如》的動物園 (下)
--- 蔡佩桂
分類奇觀與家族相似:《禽獸不如》的動物園 (上)
--- 蔡佩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