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或許這不是蛇:「蛇」劉致宏個展
分享 | 瀏覽數: 238

或許這不是蛇:「蛇」劉致宏個展

Author: 李欣諭, 2023年06月22日 03時07分

評論的展演: 【蛇】劉致宏個展

一走進畫廊,隨即聽見笛聲及鼓聲此起彼落,似乎各自按照了某個規律在演奏。當我探尋這些時而出現的聲音時,發覺地上擺放著《蛇與鼓》,這件作品是藝術家以巫毒鼓的概念創作,透過不同性質的陶土和合適的溫度所燒製,將陶不斷地向上延伸形成似柱狀的外型,而陶的質地讓我感到驚艷,表面呈現濕潤的色澤,就像是新鮮的陶土一般。根據藝術家所敘述,這是由黑土和黑泥所製成,而後藝術家將作品拿起來敲打,說明現場的音樂來自於展間內作品的即興演奏,按照不同的時間播放不同的樂器聲,形成了獨一無二的完美樂章。

 

IMG_5190.JPG

《蛇與鼓》

IMG_5189.JPG

《蛇與鼓》

當我抬頭望向左邊的展牆,牆上釘上了兩個鐵掛勾,披上了一條白色紗布,布料的質感柔軟清透,與展場內存在的堅固、冰冷的物件截然不同,而白紗同樣是圓柱狀的造型,因布太長使中間的部分自然垂落至地。此件作品為《皮層》,開宗明義地證明觀者腦海裡所想的:「這是蛇皮。」,但是蛻皮後的蛇呢?已然化作展場間無處不在的符碼。

 

在《皮層》旁邊的《陷阱》,藝術家將陶製作成捕蛇器的造型,並且描述了一個捕捉蛇的瞬間,不安與緊張的氛圍蔓延四周,或許也在暗示展覽中所有的物件都是不斷地在變動,無論對象為何,一切都沒有固定的型態。

 

IMG_5188.JPG

《陷阱》

作品《嶙峋》中,一節節漆黑的似骨頭的物件堆疊成山,是藝術家想像蛇死亡的意象,從而應用燃燒香蕉的根葉後產生的型態。若說《皮層》在描繪蛇的蛻變,而《嶙峋》則是有種終結後新生的意味。

IMG_5184.JPG

《嶙峋》

在作品《協作》中,藝術家與成大的學生們合作,經過了無數次的田野調查,每個人取用不同地方的土壤自製樂器,分別在不同的地方進行演奏,並以三螢幕錄像的方式循環播放,當學生在吹奏樂器時,腦中也不斷地與地方和自身產生諸多對話,並連同外部此起彼落的樂器聲,在此形成了一首協奏曲。

 

而在展間後半部,遠看地上有兩條交織的線條,當我小心翼翼地靠近觀察,發覺這些彎曲而交纏的線條是由石灰粉所構成,像是將展間切割開來一樣。根據藝術家所述,除了表現蛇皮的紋路以外,還想呈現出一種不斷變動及流變的狀態。然而,有別以往精確的觀展動線指引標示,粉末本就不具有固定性,因此當觀者稍不留意腳下,原本的線條就會被破壞,粉末上就會留有人行走過的痕跡,形成另一種新的由人所重新建構的蛇紋,正如藝術家所述在持續的變動中拼湊出物真實的樣貌。

 

IMG_5186.JPG

﹙地上的蛇紋﹚

劉致宏在過去的創作中,常是以繪畫的方式去呈現,透過生命的體認與生活經驗的捕捉,用日常的角度編構敘事並賦予詮釋,讓情感與影像融合。在《遠行的你》聯展中,他的作品在描繪他在軍中時的日常風景,作品的尺幅不大,而畫面的顏色不多且採用低飽和度的設色,即使畫風較為寫意,但從筆觸中可以看見某種動自然或是生命的律動感,藝術家對此景的感受也間接地感染了觀者,他的繪畫作品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嘗。後期藝術家的創作脈絡廣泛,像是透過自身實踐往菜市場或是城市的角落裡採集聲音,那些細微的聲音往往是最動人的故事,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與在地居民產生連結,而後出版了聲音地誌。劉致宏此次的個展《蛇》,有別以往處理同一個材料,涵蓋了各種多媒材的應用如影像、陶和布,但是作品卻依舊保留過去的細膩,令人感動。另外藝術家細心地將作品展示在展間,在佈局上下了很多功夫,就像是完解謎遊戲般,令人沉迷在其中。最後劉致宏在《蛇》個展中,向我們展現了將音樂視覺化的可能,在此「蛇」不再是我們想像中的樣子,他化作各種無形的符號,流轉在聲音與樂音之間。

相關評論

再思地方──2023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

既在場又不在場的――「蛇:劉致宏個展」 --- 陳寬育

蛇行入林(劉致宏個展『蛇』) --- 陳譽仁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