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陳寬育 / 再思地方──2023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分享 | 瀏覽數: 0

再思地方──2023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admin | 發表時間:2024/03/06 14:30 | 最後修訂時間:2024/03/06 14:30

評論的展演: 【蛇】劉致宏個展超級工程001-水管狂熱—張程鈞個展 Super construction 001 — Pipe Mania by Cheng-Chun Chang2022 Mattauw 大地藝術季── 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傾聽裂隙的迴聲】2023 綠島人權藝術季

回顧參與2023年提名觀察工作的過程,我特別關注那些試圖與地方發生關係的作品與展覽。如果藝術是最適合作為協調、連結與啟動的潛態力量,那麼關照地方的進路,常見著眼對人文地景、自然風景之共生所形成的地誌學,或是與地方文史和居民各種的交流所形成的感知地理。但要如何不流於「田調式創作」之譏諷?

回顧2023年各季提名結果,有像是《蛇—劉致宏個展》組裝台南的土與聲音、《超級工程001—水管狂熱—張程鈞個展》調度林園海岸的廢棄膠管、石在工作隊《浪的遷徙者,與他們的紀念物》關於龜山島與馬崗紀念物的集會遊行、《泊洋:尹子潔駐村成果展》以藝術為名與旗津外籍漁工的交誼等。這類型的創作計畫某種程度都能很好地將調查或長期經驗所獲的「材料」,轉化為藝術性的感知強度。

再思地方,就展覽而言,這裡主要著眼於各型態藝術節與地方的聯繫。例如《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統合並拓展更多元的資源支持形式,從藝術的角度導引至對環境紋理之省思;《淺山行路人》由台3線所串接起的客家歷史文化,以及與自然環境共生的人文景致,並且深入地與在地共作;還有更能望向綠島當代情境的《綠島人權藝術季傾聽裂隙的迴聲》除了拜訪政治受難者前輩與後代,更透過共學講座、踏查、工作坊與地方互動。

這些主題藝術節或環境藝術季,除了獨到的策展概念,團隊在面對議題與空間規模均屬宏大的目標時,運作都顯得嫺熟與流暢。更重要的是,能更長期地與地方關係持續深化,並能轉化作品曾發起的某些可能性為地方資源,在這個意義上,三者都並未隨著展期終了而全面結束,或許也是入圍考量的關鍵因素。

就此而言,《綠島人權藝術季傾聽裂隙的迴聲》成為我心目中一大遺珠。策展團隊經過一整年的籌備期,不僅是以相對柔軟的「傾聽」姿態來面對白色恐怖的歷史及其陰影,藉由藝術家的詮釋性轉化形成民眾得以接近的路徑,尤其是意識自身與島嶼住民的關係。其中,吳克威和蔡郁柔的《火燒島旅遊指南》是最令我欣賞的計畫;這是從2021年便開始的延續性創作,除了透過歷史調查與實際探訪,亦能與地方的當代境況產生極為深刻的遭逢。期待這類型的創作計畫能更為蓬勃。

相關評論

有待填補的空白──2023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

我,更後來的人,來自本島的觀光客──再讀「傾聽裂隙的迴聲─綠島人權藝術季」 --- 張晴文

2023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

十三中隊——記「傾聽裂隙的迴聲:第四屆綠島人權藝術季」 --- 張韻婷

既在場又不在場的――「蛇:劉致宏個展」 --- 陳寬育

蛇行入林(劉致宏個展『蛇』) --- 陳譽仁

2023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

製造真實──2023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

或許這不是蛇:「蛇」劉致宏個展 李欣諭

2023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

回到面對面的現場 ─ 2022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 張晴文

尚未在這裡結束──從劉紀彤「她是從本島來的駐村藝術家」到「傾聽裂隙的迴聲─綠島人權藝術季」 --- 張晴文

2023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