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身心靈快藝通 / 藝術答客問 / 現在的展覽幾乎都有策展人,有時候藝術家個展也有一個策展人,展覽一定要有策展人嗎?策展人在展覽中的角色跟功能是什麼呢?
分享 | 瀏覽數: 3079

現在的展覽幾乎都有策展人,有時候藝術家個展也有一個策展人,展覽一定要有策展人嗎?策展人在展覽中的角色跟功能是什麼呢?

Author: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2020年09月30日 14時33分

Photograph showing Harald Szeemann surrounded by artists on the last day of d5

第五屆卡賽爾文件展策展人史澤曼與圍繞著他的藝術家們。     圖片來源|Beatrice von Bismarck, '“The Master of the Works”: Daniel Buren’s Contribution to documenta 5 in Kassel, 1972'

 

提問人/中英翻譯人員,熱愛咖啡、旅行與展演活動。

提問:現在的展覽幾乎都有策展人,有時候藝術家個展也有一個策展人,展覽一定要有策展人嗎?策展人在展覽中的角色跟功能是什麼呢?

說明:在展覽中會看到藝術家的作品,但是無法想像策展人在展覽裡的工作是什麼?是否以一種觀眾看不到的方式呈現?策展人跟藝術家又是甚麼關係呢?策展人跟製作人是近似的概念嗎?





解惑人/陳貺怡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所專任教授/美術學院院長)


展覽不一定要有「策展人」,但是展覽一定要有策畫它的人。看起來再簡單的展覽其實都包藏了許多的細節,從展覽的構想、主題與計畫的擬定、經費的籌措、作品的選擇、展場的設計、文宣與推廣活動的規劃、作品的運輸與保險、展覽的布卸、作品的維護、展場秩序與安全的確保等等,部分的藝術家雖然也可以自己來,但是如果有人幫他代勞,確實可以省掉不少事。不過策劃展覽的人也並非只是幫藝術家省事的人,展覽這件事歷史悠久,所以策劃展覽的人隨著時代演變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藝術展覽誕生於西方十七世紀的學院中,其目的起初乃是學院內部的學術切磋,因此由學院來負責規劃。十八世紀博物館誕生之後,館內則進駐了許多研究人員,負責藏品的分類、陳列與展示,其中亦包括一部分的「藝術作品」。十九世紀時隨著政治體制的改變,藝術展覽也因而民主化、公眾化,例如當時的巴黎沙龍展乃上流社會冠蓋雲集之處,也是一年一度的藝壇盛事,且由官方來籌辦主導。直至印象派畫家在私人藝術市場崛起,藝術家的聯展、個展才興起,例如印象派的聯展與個展有許多是當時最重要的藝商Durand-Ruel(1831-1922)所策劃,他一生為印象派的畫家們策劃了不下二百個展覽,透過展覽成功的把他們推到國際市場。

不過,今日所謂的「策展人」其實不完全是「策劃展覽的人」,所以一個展覽一定有策畫的人,但不一定需要「策展人」。法國甚至發明了一個來自英文curator的新字curateur,來與原先的展覽策畫人(commissaire d’exposition)區別,不過英文的curator原指博物館館長,很像法文的conservateur。而這種新型態的「策展人」隨著當代藝術而誕生,著名的獨立策展人(意指非受任何機構雇用,非in-house策展人),亦堪稱二十世紀超級策展人的史澤曼(Harald Szeemann, 1933-2005)即是其中典型。他在1969年辭掉伯恩美術館館長一職之後,隨即成立私人策展公司,並成功的規畫了1972年的第五屆德國文件展。透過這個展覽樹立了一種新的策展模式,把藝術家的作品當作符號或棋子,用來擘劃一個清晰地的策展聲明、一個由策展人提出的、凌駕了藝術家意圖的更高理念,策展人「創造」展覽就像藝術家創造作品一樣,如此「不尊重」藝術家的作法也導致當時許多藝術家的抗議。不過,他卻大受歡迎的繼續策劃了不下200個展覽,策展人地位的大幅提升也成為當代藝術的顯著現象,特別在大型的國際當代藝術展覽裡。

目前在臺灣「策展人」這個字眼的使用方式非常模糊,通常混淆了上述各種角色與功能,以至於各個展覽都有策展人,所以依據展覽性質他們有時候是為藝術家服務的人,有時候則像藝術家一樣扮演創作者的角色。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