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瀏覽數: 295

非遊記

首次展演日期: 2022-05-10    結束展演日期: 2022-07-31
詳細時間說明:
5/10(二)-7/31(六),10:00 - 18:00

活動地點: 台北當代藝術館
活動地址: 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39號

關於展演:

讓我唱給你聽:「非遊記」的非官方版本台泰紀行

文 | 鍾適芳

「非遊記」既不屬於寫意的行旅文類,也沒有浪漫的遊蹤剪影。展覽以兩條交錯、相續的軌路,輯錄散落邊陲、被主流敘事淹溺的細弱發聲。

第一軌<我們可不是來玩的>,是來台東南亞移工以第一人稱自敘,透過書信、創作、展演,表述勞動意見、生存掙扎、情緒情感,以及對台灣社會的觀察。

展覽以三個展間呈現移工的生活紀實:東南亞移工的母語書信及畫作;歌唱節目《唱四方》歡唱之外的勞動現場與心聲;「移民工文學獎」集冊移工在沒有喘息的勞動循環中,偷來點滴時間,以筆刻寫的生命;鼓吹移工閱讀權利的文化行動——「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和週日北車大廳的「地板圖書館」;以及失聯移工以文字、畫作、影像自述「為何逃、如何逃」。

手稿文件、勞動生活、閱讀空間的再現,縮影過去三十年在台東南亞移工的勞動紀事,我們也得以透過移工的眼睛,重新看見台灣。

第二軌<再等我三年>,收錄勞動歌謠與社會政治共振的聲軌。以泰國東北民歌「摩蘭」(หมอลำ, Molam)及台灣原住民的「林班歌」為本,交織勞動遷徙與歌謠政治的敘事軸線。

來自台灣與泰國的十一組藝術家∕團隊,以歌謠顯影時代,透過歷史檔案、唱片錄音、空間重現,以及聲景、影像裝置,交互敘述國家發展政策中,弱勢群體的勞動型態與生活。在共有的時代背景映照下,摩蘭與林班歌揭露了冷戰意識形態對峙下,歌謠作為政治動員的工具,也紀實了城市邊陲勞動者的生存掙扎,以及國族認同建構下的失根與失語。

台灣原住民自日治時期被編隊的山林勞動力「林班」,形塑了原住民當代勞動歌謠的原型——林班歌。跨部落的集體勞動生活,蘊生林班歌曲調與語言混雜、即興的特質,也因此速寫了政治社會變動下,台灣原住民沒有終站的「流浪」,以及他們自主流社會折射的自我影像。民謠的社會紀實功能亦建檔了1980年代至今,原住民權利運動歷史與仍在持續的土地抗爭。

1994至2000年間,來台泰國產業移工每年高達十數萬人,其中又以來自泰國東北的伊善(อีสาน, Isan)人居多。泰國東北呵叻高原土壤貧脊、雨量不均,加上區域發展的不平衡,造成東北與其他地區的貧富懸殊。貧困迫使伊善人自1960年代始,外移至泰國大城市或海外,從事低工資的體力勞動。當代的摩蘭歌謠,記敘了伊善人長年流離異地的苦楚與思鄉之情,以及「東北人」邊緣族群身分與曼谷權力中心的文化、政治分離。

語言是漂泊路上的居所,歌是延續生命活力的養分。林班歌與摩蘭的吟唱,交疊著為生計浪跡天涯失根者的故事,烈日下、鷹架上,勞動者交接手上的釘槌與命運。日復一日的身心疲憊、漫長的別離與等待,唯有摩蘭鼓動笙歌、Am和弦伴奏林班、以母語書寫內心,是可及的自由。

|策展人|
鍾適芳


|協同策展人|
1F單元:〈我們可不是來玩的〉
廖雲章
張正
1F-2F單元:〈再等我三年〉
格拉西亞.卡威旺
塔農.恰帕迪
阿堤.穆桑


|參展藝術家|
兩條人
高峰議程宣言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
大大樹音樂圖像
你哥影視社(蘇育賢、廖修慧、田倧源)
張碩尹
施永德
迴谷
幽法
阿迪薩.普帕
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

  

相關評論

流轉他者 —《非遊記》 --- 黃亞歷

當代館「非遊記」 --- 陳韋鑑

《非遊記》的聲音策展:內部他者與集體記憶的再現 --- 鄭文琦

2022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 黃亞歷

島嶼有異音.爆炸中躍進 ─ 2022年度「台新藝術獎」觀察報告 --- 龔卓軍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
展演資訊搜尋

ARTal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