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台新藝術獎 / 佈告欄 / 第十七屆台新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2018年度觀察報告
分享 | 瀏覽數: 2421

第十七屆台新藝術獎提名觀察人 ─ 2018年度觀察報告

第十七屆台新藝術獎九位提名觀察人在全年度親臨展演現場,評論書寫,四季提名會議中交互討論後,提出個人季提名名單及提名理由,並就總提名作品共同完成複選會議,遴選入圍名單,終期以年度觀察報告,從作品與藝術發展脈絡中,提出多樣性的生態、現況或趨勢觀察。

于善祿

台灣政治的紛亂狀態,總是有豐富的戲劇性;而劇場界對於政治狀態的再現,也一直保持高度的興趣。...(詳全文)

王聖閎

相較於「展示」本身,我們是否已來到一個更為側重「事件生產」的時代?如果仔細觀察近年臺灣當代藝術的發展,不難發現許多中、大型的展覽必定會配備極其綿密的周邊事件。...(詳全文)

白斐嵐

既然是年度觀察,自然不能不從近年顯著的過勞現象說起。展演在空間上愈發分散,在時間上也更密集,要靠幾雙眼睛拼湊整年全貌是個難題(稍縱即逝的劇場尤是如此),只能以此自我提醒。...(詳全文)

林靖傑

形式創新與內容深厚始終是藝術追求所在,但要兩者兼顧著實不易。特別是後者。因為要看似新意不難,要扎實深厚,則需涓涓內功日積月累,一點騙不了人。...(詳全文)

陳宜貞

未能有音樂類作品進入第十七屆台新藝術獎年終的入圍名單,在目前的評選機制下,這或許不是太讓人驚訝的結果,然而作為音樂類的提名觀察人,仍不免感到遺憾。...(詳全文)

孫松榮

台灣錄像藝術發展迄今卅餘年,老中青世代於2018年紛紛推出新作,成果令人驚艷,無限期待。...(詳全文)

黃海鳴

轉型正義一直是藝術圈中關注的議題,當代藝術館2018年的「穿越─正義:科技@潛殖」已將關注範圍的拉大並且也避免了內部的撕裂。...(詳全文)

鄭文琦

透過語言的標記,系統論的「觀察」不同於過往藝術史對象預設主體的對立(藝術家才是意義最終決定或「生產者」),在提出評論時也暴露自身的黑箱。儘管世界無法觀察...(詳全文)

樊香君

「身體的現代在於提供感知上的不穩定。」劇場研究者Karl Eric Toepfer研究20世紀初德國大量出現的身體文化說到。「感知上的不穩定」也是我認為「身體在空間中運動」的迷人之處...(詳全文)

 

左起提名觀察人孫松榮、于善祿、黃海鳴、陳宜貞、白斐嵐、樊香君、林靖傑、鄭文琦、王聖閎、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鄭雅麗

 

相關連結:

第十七屆台新藝術獎入圍名單

第17屆台新藝術獎專網 http://17award.taishinart.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