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陳宜貞 / 2018年度觀察報告
分享 | 瀏覽數: 1604

2018年度觀察報告

提名觀察人: 陳宜貞 , 2019年03月08日 16時14分

評論的展演:2018TIFA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親愛的人生》2018國際劇場藝術節:柳春春劇社X區秀詒《南洋情報交換所》《媽媽歌星》創作社CS監製作品6號台日國際製作-新編實驗崑劇《繡襦夢》

 

未能有音樂類作品進入第十七屆台新藝術獎年終的入圍名單,在目前的評選機制下,這或許不是太讓人驚訝的結果,然而作為音樂類的提名觀察人,仍不免感到遺憾。

回溯2018年,確實有不少精彩的音樂創作,在此點出幾位值得關注的作曲家與樂曲:大型委託創作當中,陳立立《彼岸星潭》(國家交響樂團)、謝宗仁《霞霧》(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林明杰《七夕調色》(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劉韋志《眾聲喧嘩》(朱宗慶打擊樂團)。室內樂及獨奏作品則有:邱浩源《背灼炎天光》(《3x3》異常返響)、趙菁文《漪一》(《六度‧繁花》黃暐貿琵琶獨奏會)、陳玠如《旋轉木馬》(《2018製樂小集》)。作曲家之外,演奏家對於當代作品的詮釋當然也是功不可沒:由林梅芳指揮的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新音樂工作坊,在2018亞太音樂節中有傑出的表現,引發國內外參與的作曲家與聽眾熱烈讚賞;由任重、潘宜彤、郭岷勤組成的「三個人」,在個人創作及演繹當代作品都有亮眼的成績,更於衛武營開幕季中與韓國Duo Bud同台競技,衝撞出新的可能性;年終最大的驚喜則是旅法青年打擊樂演奏家翁明榆的獨奏會,幾首風格迥異的樂曲讓他展露出豐沛的演奏能量,引人凝神傾聽。

縱觀2018年的戲劇作品,在音樂及聲音設計上較少有令人覺得印象深刻的作品。在多數以視覺為主導的劇場中,聽覺素材的運用仍偏向保守,無法擺脫刻板的效果音或略微俗套的背景音樂。幸而在此當中,仍有作品在聲音面向上表露出強勁的企圖心: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親愛的人生》以音樂提點出文本的潛在意義,差事劇團《聲與身-當代薩滿》讓讀劇、舞蹈、樂手交織辯證,國光劇團與橫濱能樂堂共同製作的《繡襦夢》細緻處理崑曲聲腔、能樂與三味線之間的互文性,柳春春劇社X區秀詒《南洋情報交換所》巧妙運用寫實的聲音符號與抽象聲響,創作社《媽媽歌星》則以層次豐富的音樂讓角色更為立體。期望未來能「聽到」更多戲劇作品大膽地活用聲音素材,也希望製作團隊能更加重視音響技術,避免因為硬體或展演場域的侷限而犧牲聲音表現的質感與細節。

相關評論

個人生命史建構出的《媽媽歌星》 [特約評論人] 貧窮男

南方之身與歷史之聲—思考《南洋情報交換所》的兩條路徑 --- 鄭文琦

逆寫次帝國 評《南洋情報交換所》 台新藝術基金會/郭亮廷

聽取南洋情報交換所報告 許家峰

在厭世與療癒之間:創作社《媽媽歌星》 --- 陳宜貞

政治與經典的再現:2018年度觀察報告 --- 于善祿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